作者:仿琴2012-07-2510:20:43发布于:博客中国分类:默认分类
7496472
摘要: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历程,在国家发展的同时,居民收入收入偏低,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打印收藏
选择字号:小中大
国家发展迅速 居民收入偏低
──�析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和居民收入状况
谢文斗
中国改革开放,已走过了30年历程,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也遇到了新问题,本文侧重对居民收入状况作一些分析。
一、国家发展迅速。
改革开放30年,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全国GDP从l978年的3645.2亿元,达到2008年的300670亿元,增加了81.5倍,每年平均增长15.85%。按可比口径计算,增加了15.4倍,每年平均增长9.76%。比1953年~1978年的增长率(6.15%)高3.61个百分点。人均GDP从381元达到22640元
,可比口径计算,每年平均增长8.92%。
在这30年间,中国经济增长率为世界经济增长率(3%)的3.25倍。中国GDP折合美元,已从1978年1829亿美元,居世界的第10位,上升到2008年44016亿美元,居世界的第3位(次于美国142646亿美元、日本49238亿美元)。占世界GDP的份额,已从1.8%上升到7.25%①。中国人均国民总收入也从190美元,增长至3292美元。在世界各国(和地区)的排名,已从1978年(188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75位,上升至2008年(210个国家和地区)的第130位②。按照世界银行的标准,中国已进入中等偏下收入发展中国家行列。
二、居民收入增加,呈现四个特点。
㈠居民人均收入③不断增加,城镇略高于乡村。
2008年,全国居民人均收入9700.3元,为1978年166.3元的58.33倍,年均增长14.5%。可比口径计算为11.75倍,年均增长7.93%,30年中除去1989年减少3.34%外,其余各年都增长,有12年的增长率在10%以上,特别是1979~1984年连续5年的增长率在10%以上,以1982年的增长率最高,达到15.09%。
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从315.5元达到15781元,可比口径年均增长7.24%;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133.6元达到4761元,可比口径年均增长7.15%。城镇高于乡村0.09个百分点,
㈡居民收入来源拓宽,收入结构变化较大。
城镇居民:1978年的收入,基本上是工薪收入,比重占到92.7%,经营性收入很少,仅占0.74%,财产性收入占0.23%、转移性收入占6.34%;2008年,城镇居民从事经营活动的增多,工薪收入占的比重降到66.2%,经营性净收入1453.57元,比重占到8.52%,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也增多,比重上升到2.27%和23.01%(详见附表1)。
附表1 中国城镇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
1978年
2008年
金额(元)
比重(%)
金额(元)
比重(%)
人均总收入
343.40
100.00
17067.58
100.00
㈠工薪收入
318.33
92.70
11298.96
66.20
㈡经营净收入
2.53
0.74
1453.57
8.52
㈢非借贷性收入
22.54
6.56
4315.05
25.28
①财产性收入
0.78
0.23
387.02
2.27
②转移性收入
21.76
6.33
3928.03
23.01
人均可支配收入
315.96
------
15780.75
------
乡村居民:1978年的收入,基本上是家庭经营收入④,比重占92.87%,又主要为经营农业(农林牧渔)的收入,比重达到83.44%,经营工业、建筑业收入的比重只有7.92%,经营商业和其它服务业的很少,占的比重不到2%,外出打工的更是很少,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潴留在农业里。此后在改革开放浪潮的激励下,全国涌现出持久不衰的农民外出打工高潮。1985年,全国从事打工及其它非农业劳动的农民,从�年的不到600万,达到1319万,占到农业劳动者的4.24%。以后年年飙升,到2008年达到6245万,占到农业劳动者的19.2%。因此,历史上农业劳动者年年增加的情况,在1992年后出现历史性的逆转。这种情况带来乡村居民收入来源变化。2008年乡村居民收入中的工资性收入占到38.94%,经营农业收入的比重降到40.86%,经营二、三产业收入的比重也上升到3.15%和7.16%(详见附表2)。
附表2 中国乡村居民收入来源结构变化
1978年
2008年
金额(元)
比重(%)
金额(元)
比重(%)
人均纯收入
133.57
100.00
4760.62
100.00
㈠工资性收入
…
…
1853.73
38.94
㈡家庭经营性收入
124.05
92.87
2435.56
51.16
①农、林、牧、渔业
111.45
83.44
1945.85
40.87
②工业、建筑业
10.58
7.92
149.00
3.13
③运输、商贸、服务…
2.02
1.51
340.71
7.16
㈢非借贷性收入
9.25
7.13
471.32
9.90
①财产性收入
9.25
7.13
148.08
3.11
②转移性收入
323.24
6.79
㈢恩格尔系数下降,居民生活进入低水平小康。
30年来,居民收入不断增长,带来生活较大的改善。2008年,全国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7124.42元,为1978年146.09元的48.77倍,年平均增长13.83%,扣除价格因素后实际增�7.28%。城镇居民、乡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分别为11242.85元、3660.68元,实际年平均增长率为6.1%和6.72%。恩格尔系数(即生活消费支出中食品消费占的比重)明显下降,全省由1978年的64.36%下降到39.5%,城镇由57.5%降为37.89%,乡村由67.71%降为43.67%。居民生活已从温饱进入低水平小康,在基本满足吃的需求后,初步追求改善生活了。(详见附表3)。
附表3 中国城乡居民生活质量变化(比重%)
.
1978年
2008年
居民合计
城镇居民
乡村居民
居民合计
城镇居民
乡村居民
生活消费、支出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100.00
㈠食品
64.36
57.50
67.71
39.50
37.89
43.67
㈡衣着
13.36
14.72
12.70
9.09
10.37
5.79
㈢居住(含能源)
7.95
4.32
9.73
12.52
10.19
18.55
㈣设备用品及服务
10.08
17.27
6.57
5.76
6.15
4.75
㈤其它
4.42
6.19
3.29
33.13
35.40
27.24
①医疗保健
…
…
…
6.92
6.99
6.72
②交通通讯
…
…
…
11.83
12.60
9.84
③教育文化娱乐及服务
…
…
…
11.11
12.08
8.59
④杂项商品及服务
…
…
…
3.27
3.73
2.09
㈣在城镇化进程中,城乡居民收入总值格局逆转
中国历史止是以农立国,农业经济是国民经济的主体,二、三产业很少,城镇人口很少。因此乡村居民人均收入虽然比城镇居民低,但由于在总人口中占绝大多数,其收入总值仍远多于城镇居民,形成全国居民收入总值是以乡村为主的格局。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1978年,这一年城乡人口比重为17.92%:82.08%,城、乡人均收入为315.96元和133.57元,乡村比城镇低将近60%,但全国居民收入总值⑤1600.3亿元中,乡村占到三分之二,城镇占三分之一。此后随着改革开放深化,二三产业大发展,乡村剩余劳动力不断向非农业转移,城镇人口比重逐年增加,这种格局起了变化。1996年是转折折点,城、乡人口比例达到30.48%:69.52%,城、乡居民的收入总值成为一半对一半了(分别为16328亿元和
16388.2亿元)。此后这种变化继续发展,到2008年,全国城、乡人口比例达45.68%和54.32%,城、乡居民收入总值分别达到95738.6亿元和34343.9亿元,比值变为73.6%:26.4%,城、乡居民收入总值格局沏底逆转了(详见附表4)。
附表4 中国城、乡居民收入总值格局变化情况
1978年
2008年
合计
城镇
乡村
合计
城镇
乡村
人口(万人)
96259
17245
79014
132802
60667
72136
人口构成(%)
100.00
17.92
82.08
100.00
45.68
54.32
人均收入(元)
166
316
134
9700
15781
4761
收入总值(亿元)
1600
545
1055
130083
95739
34344
收入总值构成(%)
100.00
34.04
65.95
100.00
73.60
26.40
三、中国居民收入偏低。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居民收入虽然有所增长,但收入偏低,是收入分配率⑥偏低造成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疮痍遍地,百废待兴。国家动员人民艰苦奋斗,恢复和发展�济。当时城、乡居民节衣缩食过日子,能维持温饱就很满足了。到了七十年代后期,国民经济有了一定基础,特别是乡村中的社队企业(乡镇企业)有一定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都有增长,1978年全国居民分配率己达到43.62%。改革开放的头几年,1979年至1984年,居民人均收收入年均增长率达到11.58%,比人均GDP增长率高3.8个百分点,分配率持续上升达到60%多。此后1985年至1991年居民收入增长率下降,分配率减到50%。1992年以后收入增长率仍下降,分配率在2001年跌到40%,2008年才又达43.62%,比美国(74%)低30个百分点。
中国居民收入增长滞后,其中工资增长尤其慢。30年来工资总额年平均增长率14.47%,比同口径GDP增长率低1.38个百分点。因此工资率⑦也持续下降,从1979年至1991年的17%~15%,降为1992年至1999年的14%~11%,此后至2008年在11%上下徘徊,比美国(57%)低46个百分点。
中国的分配率不高,导致居民收入低,消费率⑧仅为31.4%,不及美国的一半,是内需长期不振的根本原因。
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基础差、家底薄,不应攀比美国等发达国家实行高分配率
。但如果改革开放头几年居民收入增长较快的势头能持续下去,分配率稳定在60%是比较合适的,也是有可能的。可是当时国家关注的焦点是搞活企业、促进发展,忽视了对收入分配体制、制度的改革,忽视了建立保障劳动者权益的机制
。广大劳动者特别是农民工沦为弱势群体,任由市场宰割,任由资本宰割,任由大大小小的老板、工头宰割。其后果是:1985年至2008年间,分配率不断下降,少实现收入总值约50万亿元。它相当于中国2008年GDP的1.66倍、可供全国居民生活5年多。这是中国劳动者应得而未得到的剩余价值,虽然大部份流入了国家财政,促进了国家发展,贡献很巨大。但全国居民毕竟人均少收入了
37583元,(按非农业劳动者计算则为10万多元),导致了中国仍有10%的人口生活很贫困,人均每天生活消费仅8.2元(美元1.18元)。
中国居民收入偏低,同时收入差距也在不断扩大。
㈠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15.96元,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33.57元,城乡比为2.37。2008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乡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51元,城乡比为3.32。差距扩大了40.41%。
㈡地区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居民人均收入:东部地区180.2元,中部地区153.3元,西部地区146.8元。东、中、西比值为1.0000:0.8507:0.8146。2008年居民人均收入:东部地区12816.1元,中部地区8247.6元,西部地区6860.2元。东、中、西比值为1.0000:0.6435:0.5353。中、西部地区与东部的差距分别扩大1.39倍和
1.51倍。
㈢行业之间工资差距扩大。1980年,全国人均工资803元,建筑业和资源勘探业最高,为923元;农林水利气象业最低,为636元。高低比为1.5307。2008年,全国人均工资28898元,科研、技术服务、地质勘探业最高,为45512元;农林牧渔业最低,为12560元。高低比为4.3715。2008年比1980年差距扩大了1.86倍。
㈣不同居民群体拥有的财富差距很大。财政部最近有一个关于财产性收入的统计数字显示:中国城市里10%的富裕家庭的财产占全市居民财产的45%;10%的最低收入家庭的财产占全市居民财产的1.4%⑨。据此,用中国城市的储蓄余额代表居民财产,计算出的情况是:富裕家庭人均73831元、一般家庭人均10993元,最低收入家庭人均2297元。富裕家庭是最低收入家庭的32.14倍,一般家庭的4.79倍;最低收入家庭是富裕家庭的3.11%,为一般家庭的20.9%。
当前,中国改革开放在经受住金融风暴的考验后,正在发扬成绩,弥补不足,迈开大步,继续前进。
展望未来的30年,中国一定会取得远比前30年更好的成就,成为民富国强的现代化大国!
写于2009年7月~12月
注 :
①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资料。按2009年《中国统计年鉴》资料计算为43292亿美元。
②联合国数据库资料。
③全国居民人均收入,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加权汇总。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农民人均纯收入×乡村人口占总人口比重。
④1978年是集体分配+家庭经营收入,实行家庭承包后全部为家庭经营收入,这里把集体分配收入也算在家庭经营收入里。
⑤全国居民收入总值=城镇人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乡村人口×乡村居民纯收入。也为全国居民人均收入×全国总人口。
⑥居民收入分配率=居民收入总值/GDP×100。
⑦工资率=工资总额/GDP×100。
⑧消费率=居民消费总额/GDP×100。
⑨人民网北京12月9日电(记者常红、张海燕)的报道。
本文作者:仿琴
文本出处:博客中国
链接地址:http://xiewendou.blogchina.com/1298086.html
749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