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中国:救灾与中国社会的博弈
陈刚
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研究员
芦山地震后,中国各救灾主体纷纷赶往灾区。
政府生存的终极考验是对抗各种危机,这些危机既可能是来自自然的各种灾害,也可能是来自人类社会本身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危机,很多社会危机实际上是由自然灾害所引发。
在现代救灾理念中,一个重要环节是要协调不同救灾主体之间的关系,以实现高效、及时的救灾。如果政府各部门、军队、非政府组织、民众这些救灾主体不能进行良性互动和合理分工,就会造成救灾过程的混乱、低效,加深社会不同群体之间的裂痕。
时隔不到五年,四川再次地震并造成重大伤亡。与上次相似的是,各救灾主体均在第一时间作出反应,迅速向灾区进行人力和物力上的救援。
但如果仔细观察,会发现两次救灾虽然地点相似,但整个过程已反应出了更为多元的政治与社会生态特点—— 各种群体围绕救灾理念、方式而展开激烈交锋,政府和官方机构被迫在显性化的博弈格局中小心翼翼地进行公关,努力使自己的努力显得更符合现代救灾理念,并争 取舆论上的制高点。
中央集权救灾体制面临挑战
在自然灾害管理中,救灾主体一般包括中央(联邦)政府、地方政府、军队、非政府组织、媒体、企业、民众等几大类,在救灾过程中,政府机构起主导但不是唯一作用,一般遵循“以地方为主、分级管理”等原则理念,各主体间的协调分工关系由法律制度规定。
从中国的现实来看,中央集权的体制导致政府尤其是中央政府在救灾过程中居于过于强势的地位,地方政府依赖中央的指令和向下的拨款、物资支援,而其他主体如非政府组织、企业、民众志愿者等的主动性不能充分发挥。
由于缺乏必要的监督,救灾物资和钱款的流动与分配过程非常不透明,腐败与浪费现象相当严重。
在改革开放以后的前20年里,这种集权式的救灾体制总体运行顺利,这是因为当时中国社会的其他救灾主体并没有充分发展,他们也没有较多的舆论渠道表达自己的话语,政府严格控制所有传统媒体,新型社交媒体处于空白。
2008年的汶川地震引发中国当局对地震救灾的反思
当时,救灾过程中的主要博弈主要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政府各部门以及政府与军队间展开,且处于隐蔽状态,外人所知不多。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舆论生态发生深刻变化,在互联网、手机、汽车等新技术手段日益普及、人民公民权利日渐觉醒的时代背景下,中国救灾主体日渐多元化,并开始在救灾这样敏感的政治议题上出现与官方不同的声音。
2008年的汶川地震彻底把这样一种新趋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首先,是大灾之后突然涌现大量志愿者自发前往灾区救援;其次,是一些民间人士开始使用自己的手机、电脑并用不同于主流媒体的角度去报道灾情和救援情况,这些都令习惯于一手包办救灾的政府感到手足无措。
此外,在媒体的密集报道下,官方内部的矛盾与博弈也罕见地暴露出来,从温家宝总理将自己使唤不动军队的 情况放在明处,到军方后来利用自己的媒体进行辩护,这些都是以前不曾出现的新情况。更令政府难堪的是,震后重建过程中所出现的大量腐败在各类新兴与传统媒 体上的曝光,以及在赈灾中扮演重要角色的中国红十字会因郭美美事件而遭遇的公信力危机,这些都构成了中央集权救灾体制的严峻挑战。
救灾主体和利益群体
中国政府在汶川地震后对救灾体制进行了一定调整,其标志性事件是2011年出台的《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制定该预案的宗旨在于将政府各部门的职责分工制度化、将救灾工作程式化,加强对不同救灾主体的协调。
从这次雅安地震的政府反应来看,基本是按照《应急预案》的规范程序来走。从民政部最早启动三级反应到后来国务院根据新增伤亡人数提升至一级反应,都符合《应急预案》规定的四级应急响应机制。
有民众抱怨李克强总理在灾区停留时间过短,但实际上根据《应急预案》,即便一级响应,也应由副总理负责主要的协调指挥工作,只要协调机制运转顺畅,总理亲临现场便只具有象征和心理作用。从这一角度出发,这次救灾政府内部更强调制度化,是一个进步。
然而,《应急预案》仍然沿袭旧思维,认为救灾就是政府和官办组织救灾,没有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其他民间救灾主体给予应有的重视,这直接导致了在这次地震中再次出现官方救援与民间救援难以协调、官办媒体与社交媒体高度对立的情况。
更为严重的是,在过去数年中政府未能有效修复日渐丧失的官方公信力,也未能及时意识到传统宣传与公关工 作中“煽情”等手段的失效,对多元化的利益主体格局认识和尊重不够,最终导致民意在微博等社交媒体上对某些官员言论和官办募捐活动的强力反弹,政府主导的 慈善活动遭遇重大挫折。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壹基金组织吸收的捐款大增,官办组织十分尴尬。如果政府不能正视日益多元的利益格局和民间要求参与救灾、要求政务透明化的要求,那么无论政府日后在救灾中作出何种努力,都可能在日益被社交媒体主导的舆论环境中陷入更大的被动。
本文仅是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BBC的立场和观点。网友如要发表评论,请使用下表:
读者反馈
他她�不是我�的中�人民.有名有姓
BBC你错了,这恰好反映出中央集权救灾体制的优越性,它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发动大规模的救灾行动。本人在新西兰领教了民主国家在救灾中的无能,甚至放弃救援,在地震和矿难中都导致重大人员死亡。评论家, NZ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