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收藏本站 手机版

星期二, 4月 23, 2013

[G4G] 华夏快递 : 马晴燕:微博在中国的真相

 华夏快递 : 马晴燕:微博在中国的真相发布者 thchen 在 13-04-22 07:50

Thank You for Donating to CND
Receive A Special Gift Back - Click for Details!

 请您惠顾赞助商
鼓励其长期支持CND


Quality Brand!

CND Amazon
Cameras, Books...

  对中国人而言,微博是舶来品。但这并不影响中国人对它的热情。微博的英文Twitter原意是小鸟的鸣叫,形容大家茶余饭后,在互联网上叽叽喳喳地一 聊,实现了跨距离的社交。到了中国,微博的动静就大不一样了,可能是入乡随俗,有了类似京剧的热闹劲,不仅是叽叽喳喳变成了咚咚锵锵,而且是你来我往、针 锋相对,观察站变成了演讲台,茶话会开成了辩论会。

  这是一个信息雪崩的时代,对中国人也不例外,重复率极高的信息对中国人来说已经不 珍贵。有点例外的是,在当前中国从机关到企业,普遍“一言堂”的工作氛围里,中国人要当众说出点真实想法,并不容易。中国传统文化中“和”的理念、服从权 威的惯性,以及60多年社会主义教育下根植于心的集体主义意识,使得在公开场合(学术辩论会除外)的个性表达成为异类。而微博以其运用之简易及可以匿名表 达的特点,激发了普通中国人亮晒思想的热情。所以我们不难理解,中国微博与外国微博以同样140字的形式开始,却出现内容上的重大差别:当外国人热衷在推 特上挖掘自己当新闻记者、摄影记者的潜力时,中国人则更渴望在微博上成为评论员。

  微博上的中国人喜欢自称“�丝”,实际上,微博却不 是中国的底层。有起码的电子设备玩微博的,有时间玩微博甚至每天要花三四个小时精心经营微博的,在中国是早已远离贫困的中产阶级。对于真正处在社会底层、 终日奔走谋生活的人来说,微博这种士大夫阶层的精神消费,离他们的生活还有点远。

  如今中国的微博上传递的,无非是中产阶级三个方面的 精神需求,一是表达观点和要赢得粉丝的渴望,二是社交和追星的需要,三是负面情绪的宣泄,功能类似于在卡拉OK唱崔健的《一无所有》。至于微博上的互相谩 骂和约架,究竟是观点的交锋,还是情绪的发泄,值得商榷。看起来架式有点像我们常在台北“立法院”或韩国国会见过的“全武行”,但中国的意见领袖究竟各自 代表哪一部分人?却远不像台北或韩国议员那样明确,甚至连意见领袖自己都未必明确。

  一项由香港大学研究人员进行的对新浪微博的调查表 明,尽管在新浪上注册微博的人数超过5亿,实际活跃的用户不到5000万(包括“潜水”者),而坚持每周至少发一个帖子的用户只有3000万。研究同样发 现,新浪微博渗透率最高的,是中国更为富裕的东部沿海地区。可以说,在中国真正频繁使用微博的人只是一小部分。这部分人显然代表不了辽阔的中国。中国微博 上的意见领袖,无论“左右”,其粉丝一般是百万、十万级别,与姚晨等明星的千万级水平不能相比。因此,如果你试图在微博上发现中国的“真相”,结果往往会 是一团雾水。更何况微博上不乏有真知灼见,也充斥着各种轻浮、作秀和歇斯底里。

  在刚开始的创作热情过后,人们发现,能够坚持下来,每 天认真以原创精神刷新微博的人越来越少。与此同时,同样是作为互联网衍生品的电子商务,在中国的发展令人侧目:在去年11月11日所谓“光棍节”,中国的 网络购物达到了历史性的顶峰:仅淘宝网交易额就达到191亿元人民币(约38亿新元),比去年同日增长280%。

  对此,较为合理的解 释可能是:富起来的中国人沉浸在自由购物的喜悦中,对于观点和政治路线的争议,也许是一小部分中国人生活的必需品,却是很多中国人完全忽略的枝节。中国的 意见领袖在微博上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是一种现实,中国的意见领袖更多是演说家而非社会活动家、甚至从没想过要成为社会活动家,也是一种现实。

  无论如何,诸子百家,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是标准的盛世特征。微博在中国成为各种异见表达的合法平台,微博在日益扩大社会对多元政治观点的容忍度,这是中国式民主的进步。

   微博,说到底是人类通讯方式的一种发明,是科技进步。传说“阿拉伯之春”是靠“面簿”和“推特”推动的,这种说法并不可信。在需要使用鸽子、鸡毛信、没 有电话的年代,无数次革命也发生了。如果没有推特,“阿拉伯之春”恐怕还是会发生吧?同样,中国的未来会怎么样,跟微博的关系也不会太大。

【作者是中国北京媒体人】

来源: 联合早报网2013-03-29


□ 一读者推荐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退订此论坛并停止接收此论坛的电子邮件,请发送电子邮件到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通过以下网址访问此论坛: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要查看更多选项,请访问 https://groups.google.com/groups/opt_out。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

最新发布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