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和巴西近來接連爆發大規模示威,使國家幾近癱瘓,加上2011年的阿拉伯之春、中國境內的抗爭持續不斷,過去十年來享有高速成長、影響力與日俱增的新興經濟體,正面臨全球新中產階級崛起帶來的衝擊。如同突尼西亞或埃及,在土耳其和巴西掀起抗爭的不是無產階級,而是教育與收入高於平均的年輕族群。他們善用科技,透過Facebook或推特這類社群媒體散布訊息、組織運動。
這群新崛起的中產階級,縱使生活在民主選舉國家,普遍對政治感到疏離,卻容易因為自身對經濟與社會的期待無法被滿足,對現狀產生政治學家杭亭頓所謂的「差距感」。
例如阿拉伯之春。突尼西亞和埃及在過去一個世代大學教育日漸普及,卻仍維持傳統的獨裁政權和裙帶資本主義,經濟成長速度又不足以提供青年人口足夠的就業機會,因而導致革命爆發。
然而這類抗爭與革命,很少因這個族群本身的力量,形成長久的政治變革。
因為在開發中國家,中產階級通常不代表多數,內部認同也是分歧的。
像是土耳其,總理厄多岡在都市地區以外聲望頗高,且過去十年經濟快速擴張造就的中產階級,內部很大程度支持執政黨。
巴西的命運也難以預料,端視總統羅塞芙是否打算趁此機會,推動更大膽的系統性改革。
全球中產階級興起的概念,在商業界至少已出現十年。
高盛2008年時,將這個族群定義為年收入介於6,000到3萬美元的人。但教育程度、職業與持有資產是更好的界定標準。
據歐盟安全政策研究所(EUISS)去年的報告,中產階級到2030年將增至49億人(全球人口預測為83億人),遠高於2009年的18億人,大多數新增成員將來自亞洲,特別是中國和印度。
中國中產階級人數可能已達總人口的三分之一,新浪微博上對官員的批評愈來愈常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