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金融市場今年如同暌違已久強勢回歸聖嬰現象,引發全球市場出現極度異常的反應,上半年全球還在興高采烈慶祝股市與債市創下歷史新高價格的同時,如同筆者之前在周刊935期中所提到的,在虛擬經濟迎來泡沫式的暴漲背後,許多實體經濟的數據與徵兆均顯示實際經濟卻出現反向下滑。
起因源自全球需求
近期全球金融資產的大幅修正,來得又快又深,但實際上其實也是在修正今年以來因各國央行印鈔所營造的資產泡沫,但過去的歷史經驗告訴我們,泡沫總有破滅的一天,而每次泡沫的破滅也帶來全球財富的大洗牌。
此次引發金融黑天鵝來得又快又猛的元凶,追根究柢就是來自於全球需求的衰退,股債兩市的上漲如同無根之萍,總有回歸真實價值面的一天,但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其實是來自於8月11日中國人民銀行無預警下調人民幣對美元中間價,從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滾雪球效應,而當中的癥結與起因正是來自於全球需求的消失(圖1)。
筆者之前文章有提到要提防全球進入貨幣競貶的可能,而追蹤今年上半年貨幣貶值較大的幾大出口國,如日本、德國與韓國等出口數字未見大幅成長甚至還出現衰退。而全球競相促貶貨幣的後果,反倒造成貿易上的停滯萎縮,加上全球經濟成長速度明顯放緩,貶值的戰爭成為一種沒有贏家的零和遊戲。
自2000年起扮演全球需求成長火車頭的新興市場,這些年大幅擴大基礎建設與人口紅利引發消費大幅躍進的成長動能,近幾年逐漸消耗殆盡,加上過去大舉投資所造成的產能過剩現象,更反過來拖累新興市場近期的經濟成長出現停滯,21世紀曾經引領風騷的金磚五國(圖2),自2011年起經濟明顯放緩。
雖中國與印度近期經濟成長率還能維持在7%左右,但較過去動輒雙位數以上的成長動能明顯放緩,加上以出口原油為主的俄羅斯,經濟連兩季出現負成長正式陷入衰退,而原物料出口大國巴西,經濟成長率更是出現連4季的衰退。
自2013年起的原物料價格熊市,起初對新興市場的影響正如同慢性病一樣,在資金浪潮的特效藥掩飾下,所有人對於下滑的經濟選擇視而不見,但當全球資金開始退潮時,過去幾年累積的病根一次性爆發。
由圖3可見,亞洲新興市場自2013年起經濟成長動能明顯下滑,但亞洲新興市場受惠於較高的利率與投資報酬率,仍然吸引了大量的國際資金搶進,但今年以來亞洲出口國的貨幣競貶壓力,反倒造成了資金大量流出。
市場擔憂中國經濟
根據金融時報的統計,過去13個月流出新興市場資金逼近1兆美元,約是金融海嘯高峰期的2倍,而在今年第2季,亞洲新興市場多數還創下歷史新高或是波段新高的價位,但時至第3季多數股市紛紛創下2到3年的新低。
【完整內容請見《非凡商業周刊》2014/8/28 No.951】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