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业泡沫比房地产更厉害
摘要: 人们极为担忧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危险,但这只是中国能通过花钱解决的短期挑战。中国经济真正的威胁更加巨大和持久:制造业泡沫。近来一家外资企业阿迪达斯即将关闭在华惟一的一家工厂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不是第一个撤离中国制造的跨国企业,显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星巴克近来
人们极为担忧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危险,但这只是中国能通过花钱解决的短期挑战。中国经济真正的威胁更加巨大和持久:制造业泡沫。近来一家外资企业——阿迪达斯即将关闭在华惟一的一家工厂消息一出,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不是第一个撤离“中国制造”的跨国企业,显然,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星巴克近来也传出消息,准备关闭其中国工厂,把陶瓷杯生产转回美国;在这之前,耐克关闭了其位于中国的鞋类工厂,目前“越南制造”的耐克鞋数量已超越了“中国制造”……关闭工厂、迁至东南亚,甚至迁回本土,这些消息近几年从未中断过,背后则是“中国制造”不可避免地触到了天花板。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国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上涨是一个重要因素。据有关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位列亚洲第三,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二至三倍,加上福利支出,成本还要上浮40%至50%。现在越南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约为每月1000元人民币,印度大概是600元人民币,而中国东部沿海大概在2500元至3000元人民币。
由于产品成本居高不下,以及全球经济的不景气,很大程度上削弱了中国制造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以造船业为例,今年前6个月,中国造船业仅赢得182个新船订单,而2011年造船业赢得了561个新船订单。2007年中国造船业曾接下2036个新船订单,创下了历史最高纪录。
目前,中国制造面临的尴尬局面是:低廉价格-压价竞销-贸易摩擦-出口受限-资金短缺-提升产品结构受限,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怪圈。更重要的是,与美国、日本和欧洲制造业相比,中国制造业仍在科技、质量控制、管理、专业技术以及其他高端制造业的重要因素中落后。20多年来,缺乏核心技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笼罩在“中国制造”命运上的魔咒。
改革开放后,通用、卡特彼勒、耐克、大众、丰田等把生产基地转移到了中国,但中国仍无法替代的是这些品牌持有者的“脑袋”。这个“脑袋”,对于工业产品来讲,最起码包括两种东西:一是技术,二是品牌。十多年来,中国已经建立了一个堪称世界“廉价”工厂的“帝国”,尽管拥有大量资源和人力,但中国仍缺乏全球公认的品牌。
长期以来,中国出口导向型经济与引进外资战略密不可分,正是外资利用中国廉价的生产要素让中国步入全球化的行列,使得中国成为名副其实的“世界加工厂”。对于中国制造来说,仅仅满足于“以量取胜”、贴牌闯世界,就只能在价值链最低端苦苦挣扎,处处受制于人。
也许是中国仍锁定在庞大的人口资源上,沉醉于“世界工厂”的组装车间之中的原因。但随着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中国的“人口红利”正逐渐消失。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在哪里建厂,一个重要的决定因素是,哪里能实现更高的利润。将工厂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并不意味着放弃中国市场,相反,更可能创造出更高的价值。
回到开头的话题,中国制造业泡沫与房地产泡沫相比,前者对中国经济的威胁更大。中国房地产是一个泡沫无疑,但是这个泡沫却无从可以刺破。一方面,由于开发公司利润丰厚,它们有较强的抗风险能力,另一方面,尽管国家出台了严厉的调控政策和“限购令”,但市场仍有较强的购买力。
而与房地产不同的是,国家对制造业采取的是扶持政策,例如,前不久国家发改委就批准了总投资为696.8亿元的宝钢广东湛江钢铁基地项目以及总投资639.9亿元的武钢广西防城港钢铁基地项目。但这无济于事,解决不了制造业的根本问题。相反,中国制造业目前面临着投资经营环境恶化和产能严重过剩两重困境,制造业泡沫的迅速膨胀已成为中国经济的软肋。
当然,现在要预测中国制造业泡沫究竟有多大?也许还是一个难题。但有一点却是肯定的,中国制造业的富余产能正不断增长,而且很快会给市场带来冲击。中国制造业似乎变得依赖于一种不平衡的经济发展模式:用投资“治愈”今年的产能过剩,结果将增加2013年、2014年的产能过剩。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