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20 13:10
作者: 郎咸平
【字�】 大 中 小
【正体版】 【打印机版】
美联储QE3会引发中国下一轮通胀吗?
媒体报道,本?伯南克和美联储终于扣动了第三轮量化宽松(QE3)的扳机,他们宣布将发起新一轮资产购买行动以扶持美国经济,这将是2009年美国摆脱经济衰退、开始缓慢复苏以来最重大的货币政策举措之一。与此同时,上个月国际评级机构标普在一份名为《中国政府仍有可能推出经济刺激计划》的报告中指出,如果中国经济状况显著恶化,中国政府仍有可能推出又一轮大规模经济刺激计划。这意味着,中国可能即将面临新一轮的通货膨胀。
我在《中国经济到了最危险的边缘》一书中曾经问到:货币超发究竟是美国输入的,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我发现我们老百姓普遍都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说票子不是央行故意多印的,主要是外国人爱用美元买我们东西,又爱用美元对中国投资,央行也不能拒绝人家的好意,只好对应发行人民币,这样就多印了一堆人民币。另一种观点说别光看票子,看看各地的民营企业吧,到处都缺人,不涨工资能行吗?再看看房价,大家都往城里挤,房价一涨,什么成本不都得跟着涨?还有自然资源,中国人口这么多,有钱的老百姓越来越多,有钱了就买车,买车就要更多的钢铁、石油,这物价不就涨起来了?
我简单总结一下,前面这个是说多印的票子是从外面来的,后面这个是说尽管有外因,但是起决定作用的还是内因。这两种观点其实来自于两位知名经济学家,外因论属于周其仁,内因论属于夏斌。两位在20世纪80年代就开始参与中国经济改革了,都曾经担任过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
我为什么要和两位专家辩论呢?因为这个问题必须要讨论清楚,外因论、内因论,再加上我的政府投资论,都能或多或少地解释现在的通货膨胀。但是,三种不同的理论解释会给出完全不同的政策建议。这就好像郎中诊病,都看出来是体温过高,可是三个郎中诊断的病理却不同,开的方子自然完全不同。
首先,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非常有挑战的问题:三大因素,即外汇储备、内部要素价格和政府投资,谁是当前通货膨胀的罪魁祸首?这个问题很得罪人,但是我希望读者不要觉得是我在故意制造一个擂台,我们只是为了搞清楚一个事情的真相而已。
最公平的方法是我们悉数退场,数据上场,让数据本身来说明问题。
外因论:金融海啸和4万亿后不再有效
先看外汇储备,2011年我们的外汇储备是3.18万亿美元,大约折合人民币20万亿元,而2011年底我们的货币供应量即M2是85万亿元。然后我们再考虑到杠杆乘数,外汇给我们带来的票子是不是非常惊人?
可是我们要晓得,外汇储备不是一天囤的,而通货膨胀也是时高时低的!换句话说,如果你认为通胀完全是外面来的美元给冲高的,那么我们应该能看到潮起潮落吧?从印票子到买材料,再到制造出东西来让老百姓消费,都是需要时间的,大概12个月左右。至于细节我就不多说了,经济学界已经有不少计量分析结果了。想知道外因论对还是不对,就看前一年囤的美元和接下来一年的通胀有没有关系就好了。
那么,我们的结论是什么呢?周其仁的外因论在金融海啸和4万亿之前是相当靠谱的。当然,严格来说应该用月度数据来做计量分析,虽然结论基本一致,但是怕有些读者看不懂,所以这里我就用年度数据来说明。2006年、2007年我们的外汇储备增加得非常厉害,结果2006年虽然通胀很低,但是传递一年下来,2007年、2008年的通胀就守不住了,2007年这么疯狂的美元洪水紧接着就是2008年的剧烈通胀。
但是,紧接着就出问题了。2009年通缩的前一年即2008年的外汇储备增幅和2006年的差了不到3个百分点,但是通货膨胀率却截然不同。再看2010年的外汇储备,不仅增长幅度比2009年要小,绝对额也在减少,2010年外汇储备增加了4481亿美元,而2009年却增加了4532亿美元。这样,从外汇储备来看,2011年完全不该有什么通货膨胀。
请读者注意,我并不是说外因论都是错的。我只是说单纯地用外汇储备不足以解释2009年的通缩,也不足以预见2011年的通胀。外因是绝对存在的,而且是重要前提,所以周其仁的观点并没有错。但是,为何通胀不跟着外汇储备上下起伏了呢?我后面会解释。
内因论:究竟是"民工荒",还是"招工多"?
内因论说到底是短缺论,由供不应求助推物价上涨。具体来说,劳工不足所以工资上涨,其他的生产要素依此类推,都是短缺导致价格上涨,因此出现通货膨胀。可是,我想先请问一句:要是工资涨了,物价房租水电煤气也都涨了,那么,工资究竟是涨了还是没涨?如果工资实际上没涨多少,那么短缺论之下的通胀是不是只看名义物价,而不管纸币本身的购买力?这一两年,超市里的东西,不管是大米豆油还是瓜果蔬菜,都翻了一番吧,不少水果的涨幅恐怕还不止这么点儿,可是,有多少老百姓的收入也翻了一番呢?
如果我们承认纸币购买力在下降,那么工资名义上的上涨多大程度上是因为纸币贬值,又有多大程度上是因为劳工短缺呢?因为我们的统计极度不完善,所以我只能用生活里的经验观察来进行估计。先参照富士康,假设工资涨幅是30%,但是你觉得纸币贬值了50%,那么劳工工资实际上是在下降;而如果你觉得纸币贬值了20%,那么劳工短缺也只能为劳工争取到10%的好处。换言之,在纸币购买力贬值的情况下,要素短缺对要素价格的上涨并没有那么大的实际影响。
但是,我不是说夏斌的观点是错的,相反,顺着他的思路,我们会发现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短缺究竟是因为需求增长过快,还是供给不足?供给和需求的关系变化不是突然发生的,而是有着它自身的逻辑。"民工荒"这个概念根本就是本末倒置,我们误以为是劳工供给不足,所以导致各地招工难。实际上呢?根本不是"民工荒",而是"招工多"。过去10年里中国的劳动力总量增加了1亿人。但是,我觉得这个还是被低估了。其中一个原因就是我们定义劳动力是指年龄在16岁至59岁之间的人口,而实际情况是超龄继续工作的人比比皆是。
这个对短缺论有什么影响呢?根据统计局对人口的分析,劳动力供给的拐点是2013年。也就是说,过去四五年里,我们年年开春都能听到所谓的"民工荒",这种"荒"的背后,劳动力其实一直在增加,只不过这个增幅不及企业用工需求的增幅,所以才招不到人。
政府投资论:这才是一切的根本!
内因论留给我们的问号是:哪里来的亢奋需求?外因论没解决的是:国际金融危机以后,明明外汇储备增速开始放缓,可为什么2011年通货膨胀异常抬头?与此同时,外因论在宏观总量上的蔚然效果在哪里?20万亿元人民币可都是央行真金白银注入了银行体系,即便在85万亿元的货币供应量面前也是个庞然大物,可是怎么就看不见了呢?
政府投资论恰恰能统一这两个理论并回答其派生的三个问题。不可否认,20多万亿元人民币的外汇储备给我们打下了殷实的基础。各位应该都晓得,我们外汇储备的基础是贸易顺差,我们在2004年以前10年里贸易顺差每年不过只有三四百亿美元,但是到了2005年破千亿美元,2006年1775亿美元,2007年2622亿美元。可是我们用得非常省,因为2007年就开始了通货膨胀,一直到金融海啸前夕,我们还在"双防",毕竟2008年的官方通胀高达5.9%,于是我们就严格控制信贷,打压经济。现在看来,和今天相比,那时的CPI和房价都是那么温和。
到这里我简单总结一下,从2005年开始我们的外贸赚了不少美元,由此给银行体系注入不少人民币,但是2007年就开始打压通胀,所以这个殷实的家底直到2009年之前一直没用上。
但是,4万亿改变了一切。有一个指标最具说服力,就是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了让各位更容易理解,我通常把它叫做钢筋水泥。我计算了2005年到2011年的增速,2009年之前的增速都在25%左右,可是到了2009年突然升至30%,一举突破20万亿元。货币供应量也非常惊人,从不足50万亿元一下子突破了60万亿元。可怕的是,本来经济已经企稳,可我们依然继续亢奋投资,2010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速虽然有所回落,但是因为基数太大,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相对货币供应量的比例竟然达到了破天荒的38.32%。这股庞大的支出,从上游到下游,驱使整个国民经济产生了非理性的亢奋需求。
按照内因论,既然劳动力价格上升,企业就应该少招人,怎么会招不够呢?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最缺人的是基建、建筑和房地产行业,这些行业出现"民工荒"的背后其实是因为需要的工人太多,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大量信贷资金被投入到了这些行业。
所以,内因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短缺不是因为什么结构调整,也不是因为什么资源短缺,更不是因为人口红利衰减而带来的劳工紧缺,而是因为需求的异常亢奋。当然,我不是说内因论是错的,人口拐点不是2013年到来吗?就像日本制造业腾飞的过程中饱受劳动力短缺之苦一样,我们中国经济马上也要迎来这种内生性通胀的考验了。如果再不进行科学调控,三大因素叠加在一起,一定会造成更可怕的后果。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