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0311 北京科技报 方舟子介绍克隆“转基因荧光猪”其科研价值
- 120415 黑龙江新闻网 东北农大成功研发转基因荧光猪后 又添新品种
- 120204 中国新闻网 我国育成转基因克隆猪 四肢等部位会发荧光
- 120205 凤凰网 云南惊现"荧光猪"培育出转基因克隆猪猪蹄发绿光(图)
- 110627 广州日报 我国研制出转基因克隆猪 同时表达四种荧光蛋白
- 120207 中国新闻网 探秘云南转基因克隆猪 神奇荧光助推人类医学研究
- 120321 中国政府网 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 120207 新浪科技 科学家用转基因山羊蛛丝制造出防弹皮肤(图)
- 120208 东北新闻网 日科学家培育出转基因“唱歌老鼠”
- 120313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 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 120313 法制日报 统计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共消费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 120325 农业部 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破1.6亿公顷
- 110223 新华网 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同比增10%
- 120311 新华每日电讯 方舟子:转基因作物其实很环保
- 110822 环球时报 转基因食品中国西班牙待遇不同
http://health.gmw.cn/2012-03/11/content_3742710.htm
120311 北京科技报 方舟子介绍克隆“转基因荧光猪”其科研价值
2012-03-11 13:46:31 来源:北京科技报图为:美国密苏里大学最近通过克隆技术培育出四只含有荧光水母基因的小猪。左为荧光小猪,右为正常小猪
图为:时间研究的转基因鱼——斑马鱼
图为:悠游的奇幻精灵——水母
近日,日本静冈县中小家畜实验场宣布,该实验场和北里大学合作,成功克隆出了体内含有水母基因的转基因猪。在用紫外线照射这头刚诞生的 转基因克隆猪时,猪蹄等部位会发出荧光。带着好奇,记者专访了我国著名学者、科普专栏作家方舟子博士。
任何生物体之间都能够进行转基因,而且,在转基因动物身上也可以再次进行转基因。猪的一些部位能够发荧光,是转基因的结果。
报道称,研究人员先在猪的体细胞中植入可合成绿色荧光蛋白质的水母基因,取出细胞核后将其植入猪的未受精卵中,制成胚胎,再植入猪的子 宫内。 15日,这头转基因克隆猪就诞生了。通过对该猪的DNA(脱氧核糖核酸)进行分析,其身上含有水母基因,从而确认为一头转基因猪。
“转基因是一种生物技术,是把一种外源基因转入某个生物体,让它在该生物体体内表达,获得我们需要的基因产物(蛋白质)。”方博士告诉 记者。
他向记者介绍,耶鲁大学弗兰克-鲁德(Frank Ruddle)教授首先使用了“转基因”这个术语,并在其实验室率先将转基因技术试验成功。1980年,他们把一段人病毒基因植入小鼠中,成功地创造出了 转基因小鼠,从那以后转基因小鼠成为分子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目前,转基因作物已得到广泛的推广、栽培和使用。在美国市场上,大约 60-70%的食品 含有转基因成分。有经济价值的转基因动物则还处于实验阶段,未进入市场。”他说。
据方博士介绍,任何生物之间都能够进行转基因,在转基因动物身上也可以再次进行转基因。一般来说,经过多次转基因,也不会人为“制造” 出新的物 种;因为物种并不是由某几个基因所决定的。不过,他同时表示,如果转入的外源基因太多,可能会使动物的正常生理活动受到破坏,难以存活或繁 殖,从而导致失 败。
许多生物都能发光,但参与的蛋白质和发光机制不同。转入该头猪体内的水母基因含有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在紫外线照射下能被激发。
在日本克隆转基因猪的这一实验中,该猪的一些部位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发出了荧光。这是其体内含有水母基因的结果。为什么水母基因能使其 产生这一奇妙现象?
“水母之所以会发光,是因为其含有一种绿色荧光蛋白。这种蛋白在紫外线的照射下,处于激发状态,能把从紫外线吸收的光子释放出来,发出 波长较长 的光,即绿光。”方博士告诉记者,有许多种生物都能发光,例如某些细菌、昆虫、腔肠动物,它们能发光与某种蛋白质有关,但是参与的蛋白质和发 光机制不太一 样。
他解释说,萤火虫发光是其体内荧光素酶氧化荧光素导致的。在水母中还有一种被称为水母素的发光蛋白,在环境中有钙离子时就能发出蓝光, 水母体内 的绿色荧光蛋白在吸收了水母素发出的光后,才发出绿光。“但是人们发现,绿色荧光蛋白的发光并不需要有其他因子的参与,只要用紫外线照射就能 使之发光,而 且绿色荧光蛋白极其稳定,又没有毒性,所以在生物学研究中应用得最多。”
据方博士介绍,1992年,生物学家就将这种绿色荧光蛋白的基因克隆了出来,如果把这种基因转入其他生物体中生产绿色荧光蛋白,其他生 物体也会 发光。其他的发光蛋白也能被用于转基因,例如转入水母素基因的转基因植物,能够用于研究植物体内的钙离子变化情况。以前,已有许多种能发荧光 的转基因动植 物,去年甚至有一种转入荧光蛋白基因的斑马鱼作为宠物在市场上销售,是第一种上市的转基因动物。“这种转基因鱼也必须用紫外线照射才能发荧 光。”他强调。
至于为什么只在荧光猪的蹄子、鼻尖、舌头等部位发出荧光,而不是全身,方博士认为这是由于猪的其他部位被毛发遮盖的缘故。此前,把水母 绿色荧光 蛋白基因转入猪体已获成功。但该实验将转基因技术与体细胞克隆技术成功结合,能使荧光猪所携的转基因一直遗传下去,具有重大价值。
针对日本克隆转基因荧光猪的这一实验,方博士认为,实验本身并没有实用价值,但具有一定的科研价值。“据我所知,日本的这个实验是第一 次成功地把转基因技术和体细胞克隆技术结合起来。”他表示。
“在此以前,美国、英国科学家也已成功地把水母绿色荧光蛋白基因转入猪体内,让转基因猪发荧光。这一次比较特别的是结合了体细胞克隆技 术。”方 博士告诉记者,转基因技术能使我们获得含有所需要的基因的转基因动物,体细胞克隆技术则能使这种动物携带的转基因不至于在遗传过程中丢失,而 能一直遗传下 去,二者的成功结合,有重大的价值。
他向记者介绍,以前,已经出现了多种转基因猪,主要用途有三个:一是用转基因猪作为研究某种疾病,特别是心血管疾病的模型。其次,人们 一直在研 究把猪的器官、组织移植到人身上,通过转基因技术,对猪的器官、组织进行修饰,使之更适宜移植到人体。此外就是通过转基因技术,让猪的血液或 乳汁分泌人的 某种蛋白质,收集、提纯用做药物。
“绿色荧光蛋白起到了标记作用,这表明体细胞克隆技术在猪身上获得了成功。”方博士最后表示,如果以后把绿色荧光蛋白基因换上(或融合 上)有实用价值的基因,例如抗病基因或人干扰素基因,就很可能获得有抗病能力的或能生产人干扰素的转基因克隆猪。
人物介绍
方舟子,1995年获得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生物化学博士学位,之后做过分子遗传学方面的博士后研究。现为自由撰稿人,主持新语丝网站并 从事科普等方面的写作,长期为报刊撰写科普专栏,出版过9本著作。
请本文作者与频道编辑联系,本网将尽快寄送稿费。
http://health.gmw.cn/2012-04/15/content_3968221.htm
120415 黑龙江新闻网 东北农大成功研发转基因荧光猪后 又添新品种
2012-04-15 11:21:57 来源:黑龙江新闻网“鱼油猪”(Fat-1转基因猪) 转基因猪的自白
东北农大继成功研发“荧光猪”后
又添三种转基因“猪表弟”
小猪变得更健康:“鱼油猪”吃它等于吃鱼油
小猪变得很健美:“瘦肉猪”体态匀称里脊多小猪变得特美味:“美味猪”看着瘦吃着香
小猪变得很健美:“瘦肉猪”体态匀称里脊多
小猪变得特美味:“美味猪”看着瘦吃着香
达尔文《物种起源》中“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机制已成公论。然而生物技术发展到今天,仅为“天”择似乎已经不够准确,因为人类已能通过 转基因的 方式根据需要来改良物种。2008年,在哈尔滨诞生的两头具有绿色荧光遗传特征的小猪便是一例。这两只曾引起轰动的可爱小猪,是东北农业大学刘忠 华教授主 持的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猪课题的研究成果,它们的顺利出生证明我国通过体细胞核移植生产转基因猪技术已经发展成熟。
时隔四年,该项研究又有了新进展。近日,记者来到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惊喜地发现当年的“荧光猪”不但“生儿育女”稳定遗传到了第五 代,而且它 们还多了三支旁系“猪表弟”: “鱼油猪”、 “瘦肉猪”和“美味猪”,这三个猪种比起“荧光猪”,明显与人更加“亲近”。
我是一只转基因猪,我们这一代猪算是赶上好时候了,近年来,科研人员正通过转基因的方式来帮助我们这些“二师弟”的后代们获得特异功能,几乎 可与传说 中“大师兄”的72变相媲美。我的亲戚们个个“有本领”,“荧光猪”能发绿光,吃“鱼油猪”等于吃深海鱼油,“瘦肉猪”体形健美瘦肉多,“美味 猪”虽然看 着瘦吃着却贼拉香……
“荧光猪” 又添“猪表弟”
“形象点儿说,转基因技术相当于一根‘魔法棒’,谁能用好这根魔法棒,就可以‘变’出更多具有‘特异功能’的转基因猪。2008年荧光猪只是 为猪的转 基因育种及医疗实验模型的建立确立了良好的技术平台,开了一个好头,而真正的好戏其实还在后头,我们还在用转基因技术对猪种进行其他性状的改 良。”该课题 组研究人员之一的尹智告诉记者,从2009年年初开始,他们利用这种颇具前瞻性的转基因技术先后开展了三种转基因猪的研究。科研人员将FST(增 加肌肉含 量)、PGC—1α(调控肌间脂肪的合成)、Fat1(合成ω—3脂肪酸)基因整合到体细胞基因组中,再将筛选出的阳性细胞通过核移植技术构建转 基因胚 胎,然后将胚胎通过手术的方式移植到代孕母猪子宫内,经过114天妊娠后获得转基因后代。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去年八九月份,课题组的科研人员相继培育出了“鱼油猪”、 “瘦肉猪”和“美味猪”三个突破性的猪品种。之前的荧光猪实验本身并没有实用价值,但具有很高的科研价值,而这三种转基因猪已经明显更侧重于实用价值方面 的研究与开发。
“三种小猪”各显其能
近年来,“深海鱼油”已成为热门保健品,但鱼油价格较高让不少人只能望“油”兴叹。如果可以让猪肉中含有深海鱼油中的营养物质,人们就能通过 吃猪肉这种日常食物,达到服用深海鱼油的效果。其实这不是痴人说梦,尹智告诉记者,去年九月他们培育出第一批“鱼油猪”。
这批“鱼油猪”与普通猪外表无异,但它们体内被转入了一种能促进猪体内合成ω-3脂肪酸的特殊基因,这种合成的不饱和脂肪酸正是人们熟知的 “深海鱼 油”的重要成分之一。尹智自豪地说,“吃了这种猪肉可以降低胆固醇和血压,能够帮助人们预防心血管疾病。虽然现在还处于基础研究阶段,但‘鱼油 猪’让人们 朝吃猪肉就能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愿望前进了一大步。 ”
常规的优良猪种一般需要几代的繁衍育种,不仅耗时长,而且还存在退化的可能。而“瘦肉猪”则是通过转基因技术既提高猪的品质,同时大大缩短育 种周期。 据了解,科研人员在猪体内转入FST基因(可以增加肌肉含量)来提高猪肉的瘦肉率。“这种转基因‘瘦肉猪’,体态丰满匀称、尤其是肩、背、腿部肌 肉结实, 外表看起来比普通的猪更壮也更结实。”此外,课题组科研人员培育出的“美味猪”,是在猪体内转入PGC—1α基因(调控肌间脂肪的合成),可用于 改善猪肉 的品质和口感。“老百姓通常喜欢吃‘瘦中肥’的猪肉,这种‘美味猪’的口感明显比普通猪肉要好。”尹智告诉记者。
转基因猪有望为人类供应器官
据了解, 除了育种外,转基因猪在医学研究和器官移植方面也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可作为动物模型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目前,转基因猪作为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帕金森病等重大人类疾病的动物模型和新药筛选模型,已经成为最理想的异种器官移植研究材料。据刘 忠华教授 介绍,课题组通过化学诱变方法在2011年7月生产获得了一只“震颤猪”,这种猪天生疑似患有帕金森氏症,其致病基因以及具体功能尚待进一步研 究。但从某 种程度上讲,为攻克这一顽症带来了契机。
尽管当前器官移植技术已经日益成熟,但可用于移植的供体器官来源却严重不足,因此寻求可用于人类移植的动物器官,特别是小型猪器官成为解决这 一难题的 新选择。尹智告诉记者,“因为猪器官的形状,体积及功能与人类相似,目前被认为是人类异种器官移植的理想供体。也许在不久的将来,猪的器官就能够 移植到人 身上,用来挽救病人的生命。”
但毕竟物种不同,猪的器官移植进人体内,难免会与其他器官“打架”,那到底该如何“劝架”呢?“利用动物器官进行人类的异种器官移植面临最主 要的问题 就是免疫排斥,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通过转基因方法将猪体内‘排斥基因’去除。”尹智说。记者在一些媒体报道中看到,目前国外在这一领域上有了一 些相关进 展,已经成功培育出具有人类基因的转基因猪,可防止人们对新移植器官产生排斥现象。但将转基因猪的器官用于人体器官移植的技术还存在费用高、效率 偏低、操 作复杂等诸多问题。
转基因猪推广需过“三重门”
近几年来,随着核移植等转基因技术的不断发展完善,转基因猪的研究进展非常快。将转基因猪技术研究与家畜育种学、医药学和市场研发等学科密切 结合,将 满足人们对优质猪肉和人类器官移植供体等多方面的需求,前景十分美好。尹智告诉记者,尽管目前科研人员已经获得优良性状的转基因猪个体,但转基因 猪大规模 推广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至少需过“三重门”。
从现有技术角度,转基因猪的成活率较低,大规模生产难题需要破解,外源基因导入和检测的方法需进一步完善。其次,关于转基因食品安全性的争论 一直都没 有停止过,至今仍无定论,近年来公众对转基因食物的恐惧更是有增无减。“转基因猪很难作为一种食品进入市场流通渠道,当前我们繁育出的转基因猪只 是为了科 学研究,至于转基因食品上餐桌,还要经过遗传安全性评价才能食用。”第三,将转基因猪用于器官移植,还要顾及到人们的心理感受。比如国外就有研究 称,移植 猪胰岛细胞等给人体在技术上已经没有问题,但现在在法律和伦理上还存在问题。“日后如果真把猪的器官移植给了人,人们到底能否从心理上接受,还有 待检 验。”
刘忠华教授正在进行转基因猪的研究
专家观点: 生物科技 悄悄改变生活
从2008年诞生的荧光猪,到2010年濒危鱼种哲罗鱼全人工繁殖通过专家鉴定,再到如今的“龙江黑牛”填补我省高端牛肉生产空白……生物科 技正在悄悄地改变着黑龙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黑龙江省科技厅农村科技处处长唐晓明:
黑龙江农业科技创新一直贯穿于粮食生产的全过程,尤其新品种选育方面,是生物科技强省兴农的最好体现。
我省农业生物技术研究已具有相当实力,取得了大量科技成果,一批农业生物技术得到了转化和应用,在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如我省研究的大豆农 杆菌介导 的转基因植株,以及番茄抗冻基因转移与应用等均处于全国领先乃至世界领先水平。2010年11月,我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冷水性鱼类增养殖技术与 生产模式 构建的研究”项目,首次实现了我国濒危鱼种哲罗鱼的全人工繁殖,三年培育苗种130万尾;对鲟鳇鱼规模化繁育与生产模式构建的研究填补了我国鲟鱼 放牧式养 殖的空白。
农业、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加工及食品加工业的生物科技发展,开辟了新兴产业,提升了传统产业,最终带动龙江经济。“龙江黑牛”为农户累计 增收170余万就是这方面的最直接体现。
东北农业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王傲雪:
21世纪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将成为新兴战略产业,在医药、环保、农业等领域都可以得到应用。生物科技的应用前景广阔,国家对此也非常重视。当前 我省生物技术比较广泛的应用于医药和农业生产两方面。
今后,“生物技术实用化,传统技术现代化”将是生物产业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例如:生物技术用于动植物育种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育种方法。可 以通过引 入特定的基因,来改变动植物的品质。例如,在水稻中介入产生维生素A的基因,可以提高稻米的营养价值,在普通猪的基因中介入Fat1(合成ω—3 脂肪 酸),可以对猪种进行改良,使其具有等同于深海鱼油的营养价值。然而当前对于转基因食品争议颇多,人们对于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还持怀疑态度。因此 凡是涉及 到转基因的作物,必须要标明,让消费者清楚地了解到这是转基因的产品。
[责任编辑:贾志光]
http://life.gmw.cn/2012-02/04/content_3494550.htm
120204 中国新闻网 我国育成转基因克隆猪 四肢等部位会发荧光
2012-02-04 08:31:56 来源:中国新闻网中新社昆明2月3日电 (顾一航) 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近日成功育成10头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和瘦素蛋白的转基因克隆猪引起各界广泛关注,2月3日记者在云南农业大学了解到,这一成 果将有助于脂肪沉积以及人类肥胖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研究,也将使转基因克隆技术在功能基因验证、疾病模型、异种器官移植等领域的应用前景更为广 阔。
踏进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区,记者看到,两间猪圈、一排平房、一小块草地就构成了孕育这批“神奇”小猪的基地。在猪圈一角,两个 红色暖房里一窝粉白色的新生小猪酣睡正香。“它们就是猪蹄会发亮的小猪”,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魏红江告诉记者:“现在实验区共育出 10头这样的小猪,它们分别在1月17日、26日、29日出生。”
据了解,这批“神奇”小猪都属于转基因克隆猪,都被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Leptin蛋白基因。其中,绿色荧光蛋白可作为重要的标识来追踪 转入基因的表达情况,存活的转基因克隆猪在紫外线照射下嘴唇、耳朵、四肢等部位可呈现出绿色荧光。
“给它们转入绿色荧光基因实际上是做一个标记,用来判断Leptin蛋白基因是否转入。”魏红江解释说。那么Leptin蛋白基因又有什么作 用呢?“魏红江说:Leptin又名瘦素、瘦蛋白抗肥胖因子、苗条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增 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和降低采食量的作用。”
“这种转基因克隆猪在生长、繁殖、泌乳和生长性能方面发生的改变,将可用于脂肪沉积以及人类肥胖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研究。”
魏红江说:“此项技术影响十分深远。我们可以建立更多的疾病动物模型,除了肥胖症和糖尿病,我们还可以植入老年痴呆症、肿瘤等病症的致病基 因,然后在猪身上做实验,从而帮助寻找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钥匙。目前已经明确人类许多疾病与基因有关。如果将导致疾病的基因都转移到动物身上, 相当于在研究人。”
http://life.gmw.cn/2012-02/05/content_3497578.htm
120205 凤凰网 云南惊现"荧光猪"培育出转基因克隆猪猪蹄发绿光(图)
2012-02-05 07:43:16 来源:凤凰网图为猪蹄发绿光的“荧光猪”。中新社发 任东 摄
“荧光猪”在外形上和普通猪没有区别。中新社发 任东 摄
据主持这个课题研究的魏红江教授介绍,这种转基因克隆猪在生长、繁殖、泌乳和生长性能方面发生的改变,将可用于脂肪沉积以及人类肥胖病和糖尿 病等疾病的研究。
[责任编辑:秦一娥]
http://tech.gmw.cn/2011-06/27/content_2142301.htm
110627 广州日报 我国研制出转基因克隆猪 同时表达四种荧光蛋白
2011-06-27 09:34:47 来源:《广州日报》转基因克隆猪制作过程
在不同的激发光下,用荧光滤镜去看,转基因克隆猪通体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光
在不同的激发光下,用荧光滤镜去看,转基因克隆猪通体会呈现出不同颜色的光
转基因克隆猪目前已性成熟并开始配种
科研人员在进行克隆猪胚胎移植手术
最近,由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成功培育出的8头特殊转基因克隆猪开始“生儿育女”。这种克隆猪在特定波长的激发光下可分别发出 红、黄、绿、 青4种荧光,这是国际上首次获得能同时表达四种荧光蛋白的转基因克隆猪。专家表示,这使其在疾病模型、器官移植、生物反应器等领域的应用前景 更为广阔。然 而,这种技术会改写未来的生物进化史吗?它会存在什么样的风险?
策划:赵洁 撰文:许珍
图片: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提供
水母荧光基因植入克隆猪
在位于广州科学城的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科研园区,参与该项目研究的副研究员杨东山博士介绍说,在科学家赖良学博士的带领下, 研究组首先从 长白猪胎儿皮肤细胞中分离出纤维细胞,进行体外培养。通过电穿孔的方法将编码红色荧光蛋白、黄色荧光蛋白、绿色荧光蛋白以及青色荧光蛋白的四 种基因同时转 入纤维细胞,然后用表达四种荧光蛋白的转基因细胞进行体细胞克隆。接着,将克隆胚胎移入代孕母猪体内,最终获得11头转基因克隆猪,8头成 活。
目前,这8头高科技转基因克隆猪已健康成长一年多,并开始繁殖下一代。
这8头转基因克隆猪在正常光下看起来和普通猪没有什么两样,但是,当你用特殊的荧光滤镜去看在不同的激发光下照射的转基因克隆猪,就会发 现它们通体呈现出四种不同颜色的荧光。
这些被转入的荧光蛋白最初来自于可发光的水母,后又经过人工突变改造获得。克隆猪表达的荧光蛋白将为追踪猪组织、细胞和器官在受者体内的 存活和机能状况提供重要的标识。
此项研究的另一重大突破在于,以往一轮克隆仅可以转入一个基因,转入多个基因需要进行多次动物克隆,或者进行多个转基因动物品系之间的杂 交才可获得, 而且这样获得的转基因猪多个基因之间的表达常常不协调。但是,研究组却巧妙地利用2A短肽序列将不同的荧光蛋白基因连在同一个载体上,从而只 通过一轮动物 克隆即成功获得含多个外源转基因的克隆猪,而且多个基因之间实现了协同表达,克服了体细胞多基因转移的技术障碍。这种技术的突破对于异种器官 移植有着非凡 的意义。
隐忧:
转基因克隆技术对物种进化有影响吗?
转基因克隆技术有诸多优势,但它是否会打破自然繁殖的规律,改写未来的生物进化史呢?
杨东山认为,任何一种繁殖技术的广泛应用都会对该物种的进化产生一定的影响。他以奶牛的繁殖为例,“例如人工输精技术的推广使全世界的奶 牛几乎都源自 几头优秀的种公牛,奶牛品种单一化、近亲繁殖的现象非常严重,长期发展下去可能影响牛的进化,世界各国已经开始重视这个问题。”但这并不代表 人工输精技术 应该被禁止,实际上该技术仍然被广泛应用。“人们可以通过采取对一些地方的品种实施保种等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
克隆技术也不例外。杨博士认为克隆猪只是一个技术手段,应该被合理利用。由于人们对于克隆过程中的一些分子机制了解还不够深入,克隆猪的 效率还比较 低,目前通过克隆技术进行大规模的繁殖扩群还是不现实的。目前来说,克隆技术只会应用于某些性状优良的个体的短期扩增,而长期的繁殖还要通过 传统的配种实 现,因此短期来讲不会对猪的进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就转基因动物来说,转基因操作确实会改变该物种的进化进程。实际上,人类对家养动物的驯化以及此后的杂交改良过程,本身就是对这些物种进 化的干预。转 基因技术加快了这一过程,它精确针对单个基因进行操作,使得对人类有利的性状更快地集中,而且转基因技术还可以将其他物种的优良性状基因引 入,使得这种选 择的范围更广。如今科研人员只会对家养动物进行这样的操作,不会对野生物种进行干预,因此只要我们合理利用转基因技术,对转基因的家养动物采 取严格的隔离 措施,这种技术不会影响其他物种的进化。
转基因克隆猪的未来……
愿景一:让猪得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
研究中,转基因克隆猪成了人类疾病的“试验场”。所谓动物疾病模型,就是让动物患上人的病,让研究者能反复观察这种病的症状和发病机制, 并进行治疗药 物和手段的试验,而转基因克隆猪可作为动物模型运用于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为什么是猪,而非和人类更接近的灵长类动物?猴子、猩猩等由于是人类 近亲,用它们 做实验存在伦理问题。而猪和人类实际上很相似,而且不存在伦理问题。杨博士解释,猪和人的饮食最接近,只要人能吃的猪都能吃;在体型上,小型 猪的体型、器 官大小和人类相似,而猴子的器官则比人类小。此外,与牛、羊等动物相比,猪的解剖结构、代谢机制与人类更相似。他说,目前该院已获得亨廷顿舞 蹈病猪模型, 目前正研究建立老年痴呆症和帕金森病的猪模型,未来将为人类攻克这两个顽症带来契机。
愿景二:把克隆猪的器官移植给人
在器官移植技术日益成熟的同时,可用于移植的供体器官来源却严重不足,异种器官移植是解决器官移植短缺的最有效途径。随着转基因克隆猪的 诞生,器官移 植的供需矛盾也许会迎刃而解。杨博士介绍,转基因克隆猪未来有望成为异种器官移植的供体。通俗点说,就是未来人类需要移植什么器官,就可以在 转基因克隆猪 身上摘取。更形象地说,转基因克隆猪就相当于人类所需器官的制造“工厂”。
但是人、猪毕竟不同种,猪的器官移植进人体内,和其他器官之间能不“打架”吗?况且猪的基因组内还可能有一些对人有潜在危险的内源性病毒 基因。杨博士 解释说,转基因克隆技术可对猪的基因进行修饰、改造,培育出基本不含“排斥基因”和危险因素的克隆猪。经过科学方法生产的猪,可以具备成为 “人体器官供应 工厂”的“资质”。
“随着科学发展,预计未来十年、二十年后,猪作为人体异种器官移植的供体就有可能成为现实。”他说。
愿景三:人类药物生产“基地”
杨东山介绍,转基因猪可以作为生物反应器生产药用蛋白。具体做法是将一些重要的蛋白药物的基因转入猪的基因组,在猪的乳腺等器官实现特异 性表达,从中提取贵重的药用蛋白。就这种应用而言,猪的乳腺就成了一个生产蛋白的“基地”。
在制药领域,利用转基因动物的乳腺(或血液、尿液)来生产基因药物是一种全新的生产模式,与传统制药技术相比,具有产量高、易提纯、活性 好等诸多优 点。此外,鲜为人知的是,转基因动物产品还有望应用于军事和反恐领域。2007年,美国科学院院报刊登了一篇来自加拿大的报道,通过转基因山 羊大量生产重 组的人丁酰胆碱酯酶可用于对抗生化武器。从产奶量看,奶山羊和奶牛是乳腺生物反应器理想的动物。但有些需要复杂修饰的蛋白经牛、羊这样的反刍 动物的乳腺表 达后可能没有活性或活性很低,相比之下,猪乳腺具有更强的对翻译后蛋白进行修饰的功能,因而猪乳腺是该类蛋白最理想的生物反应器。
愿景四:提高肉用猪的生产性能
杨博士介绍,克隆猪技术一方面可以用于顶级优良种猪的快速扩繁,另一方面克隆猪技术与转基因技术相结合,还可以用于培育拥有优良性状的新 品种。
但面对科技研发生产出来的猪肉,你敢吃吗?对此,他表示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要根据具体所转的目标基因以及转基因的方法等进行综合考 虑。就转基因猪 而言,只要所转入基因的产物对人体是安全的,通过克隆的方法获得的转基因猪食品应该就是安全的。况且,人类本身就是杂食动物,所有的食物进入 人体都要经过 消化道的消化分解,所有的蛋白都会被分解然后才能被人体吸收,因此只要转入的基因产物对人体无害,该转基因猪食品就应该是安全的。(许珍)
http://health.gmw.cn/2012-02/07/content_3511845.htm
120207 中国新闻网 探秘云南转基因克隆猪 神奇荧光助推人类医学研究
2012-02-07 09:18:37 来源:中国新闻网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近日成功育成10头携带绿色荧光蛋白和瘦素蛋白的转基因克隆猪引起各界广泛关注,2月3日记者在云南农业大学了 解到,这一成果将有助于脂肪沉积以及人类肥胖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研究,也将使转基因克隆技术在功能基因验证、疾病模型、异种器官移植等领域的应用 前景更为广阔。
踏进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实验区,记者看到,两间猪圈、一排平房、一小块草地就构成了孕育这批“神奇”小猪的基地。在猪圈一角,两个 红色暖房里一窝粉白色的新生小猪酣睡正香。“它们就是猪蹄会发亮的小猪”,云南农业大学动物科学技术学院教授魏红江告诉记者:“现在实验区共育出 10头这样的小猪,它们分别在1月17日、26日、29日出生。”
据了解,这批“神奇”小猪都属于转基因克隆猪,都被转入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和Leptin蛋白基因。其中,绿色荧光蛋白可作为重要的标识来追踪 转入基因的表达情况,存活的转基因克隆猪在紫外线照射下嘴唇、耳朵、四肢等部位可呈现出绿色荧光。
“给它们转入绿色荧光基因实际上是做一个标记,用来判断Leptin蛋白基因是否转入。”魏红江解释说。那么Leptin蛋白基因又有什么作 用呢?“魏红江说:Leptin又名瘦素、瘦蛋白抗肥胖因子、苗条素,是由肥胖基因编码、脂肪细胞分泌的一种激素样蛋白质,具有调节摄食行为、增 加能量消耗、抑制脂肪合成、促进脂肪分解和降低采食量的作用。”
“这种转基因克隆猪在生长、繁殖、泌乳和生长性能方面发生的改变,将可用于脂肪沉积以及人类肥胖病和糖尿病等疾病的研究。”
魏红江说:“此项技术影响十分深远。我们可以建立更多的疾病动物模型,除了肥胖症和糖尿病,我们还可以植入老年痴呆症、肿瘤等病症的致病基 因,然后在猪身上做实验,从而帮助寻找预防和治疗这种疾病的钥匙。目前已经明确人类许多疾病与基因有关。如果将导致疾病的基因都转移到动物身上, 相当于在研究人。”(完)
[责任编辑:贾志光]
http://politics.gmw.cn/2012-03/21/content_3807996.htm
120321 中国政府网 我国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
2012-03-21 08:51:09 来源:中国政府网记者20日从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重大专项棉花项目执行专家组在中国农业科学院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在转基因重大专项的大力支持下,我国 第二代转基因棉花研究总体跃居世界领先水平,并拥有国际发明专利等自主知识产权,为摆脱高端棉花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打下坚实基础。这是我国继转 基因抗虫棉之后,在这一高科技领域取得的又一项标志性重大科技成果。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所长、中国工程院院士喻树迅指出, 我国原棉“缺口”逐年加大,已从2002年的12%上升到2011年的40%。我国棉纤维内在品质相对较差,绝大多数只能适纺32支纱,而适纺60支以上 高支纱的优质原棉严重依赖进口。
以改善纤维品质、提高作物产量、增强抗逆性等为主要目标的第二代转基因技术,近年来已成为世界科研领域竞相研究的热点。
[责任编辑:曾繁华]
http://tech.gmw.cn/2012-02/07/content_3514488.htm
120207 新浪科技 科学家用转基因山羊蛛丝制造出防弹皮肤(图)
2012-02-07 11:38:35 来源:新浪科技采用蜘蛛丝编成的织物坚固度是凯夫拉尔纤维的4倍
北京时间2月7日消息,科学家培育的一种转基因山羊所产羊奶中含有与蜘蛛丝相同的蛋白质,使用“山羊蛛丝”编成的织物坚固度是防弹背心所用的 凯夫拉尔纤维的4倍。在实验室,科学家将山羊蛛丝与生物工程手段培育的人类皮肤混合在一起,从而获得具有防弹能力的人造皮肤。
《新科学家》杂志报道称:“生物工程皮肤能够经受住半速发射的子弹轰击,不过,它的抗冲击力存在极限,子弹达到每秒329米这一全速时,子弹 便穿透皮 肤。”荷兰研究员加里拉-伊萨迪表示,这项蜘蛛丝研究计划被称之为“2.6克每秒329米”,以点22口径步枪子弹的重量和速度命名。此项研究的 目标旨在 用蜘蛛丝蛋白取代人类皮肤中的角蛋白。
研究使用的蜘蛛丝在美国犹他州生产,而后在韩国纺成线,随后在德国编织成织物。最后一个步骤是让防弹皮肤周围生长出一层真正的皮肤,整个过程 历时大约 5周。伊萨迪指出,这项研究让科幻成为现实。蛛丝用于战争拥有悠久历史,成吉思汗就曾为所有骑兵配备蛛丝背心,抵御敌人射出的箭。
她说:“想象一下,利用蜘蛛丝制成的一件防弹背心,能够经受住子弹冲击并将子弹俘获——子弹相当于成吉思汗时代的箭的现代版。现在,让我们再 往前迈进一步,为什么只制造防弹背心呢?想象一下,用蛛丝蛋白取代皮肤中的角蛋白。这种蛋白质与皮肤的坚韧性有关。”
伊萨迪称:“将蜘蛛分泌蛛丝的基因植入人类基因组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从而打造出防弹人。听起来很科幻?也许吧,但我们认为能够让这种打造超 人的想法 成为现实,方式就是将具有防弹性能的蜘蛛丝与人工培育的皮肤结合在一起。”防弹背心已经有几十年历史,但能够防弹的皮肤却一直存在于科幻作品中, 最著名的 例子就是超人这位刀枪不入的超级英雄。(孝文)
生物工程皮肤能够经受住半速发射的子弹轰击,但无法抵御全速飞行的子弹
这种皮肤由成层的蜘蛛丝和实验室培育的人造皮肤结合而成
http://tech.gmw.cn/2012-02/08/content_3524681.htm
120208 东北新闻网 日科学家培育出转基因“唱歌老鼠”
2012-02-08 13:55:22 来源:东北新闻网日本大阪大学前沿生物科学研究院的科学家日前培育出能够发出小鸟般“啾啾”叫声的转基因老鼠。
在这项名为“进化老鼠工程”的试验中,科学家以具有基因错抄倾向和较大基因突变可能的老鼠为实验对象,通过数代的杂交培育来观察老鼠的变异。 该项目负 责人内村有邦(音)说:“基因突变是推动物种进化的动力。我们逐个检查每一只新生老鼠……终于有一天发现了一只能够像小鸟一样唱歌的老鼠。”
这一发现让内村有邦感到十分惊讶,因为他原本期待的是转基因老鼠在外形上有所变化,而不是嗓音上。他表示,“唱歌老鼠”的诞生虽然是偶发的, 但“唱歌”的特征将会遗传给下一代。
大阪大学前沿生物科学研究院主任八木健(音)教授指出,目前已有超过100只“唱歌老鼠”可供进一步研究。在“进化老鼠工程”中,科学家们还 培养出了四肢和尾巴短小、外形酷似腊肠犬的老鼠。
正如其他国家用研究雀类等鸣禽的方法来更好地理解人类语言的起源一样,日本科学家也希望借此项研究来进一步阐明人类语言的进化过程。
内村有邦指出,之所以选择老鼠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老鼠跟人一样都是哺乳动物,而且其大脑结构等生物学特征也同人类更为接近。”
其团队正在研究这种啾啾声是否有社交含义,“这可能是在表达某种情绪或身体状况”。他们还发现,同正常长大的老鼠相比,那些与“唱歌老鼠”一 起长大的 普通老鼠所发出的超声波叫声有所减少——这种情况可能意味着同一组群老鼠之间的交流方式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就如同人类的方言一样。
内村有邦希望基因工程能使老鼠进一步“进化”。“我知道这是一个大胆的尝试,人们会说这‘太过荒唐’……但我仍坚持这样做,并希望终有一天能 够培育出一只米老鼠来。”
[责任编辑:刘文婧]
http://health.gmw.cn/2012-03/13/content_3755082.htm
120313 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 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 科学工作者任重而道远
2012-03-13 13:22:44 来源: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这段试验太多,无暇网上搜索。今天下午朋友问我“中心法则”,才上网看到惊人的否定学说。特别是读到某位全国政协委员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讲话: 警惕敌国以转基因物种和特种疫苗等为武器,针对中国人口发动新型战略打击。把转基因物种说成生物武器,如同把菜刀看成杀人武器,危言耸听的成分居 多,不值一驳。还有乌有之乡网站上几篇文章,根据南京大学张辰宇团队关于“外源性的植物小RNA的特异靶标哺乳动物低密度脂蛋白受体”的普通研究 报告,居然认为推翻了基于DNA-水平的“中心法则”,从根本上彻底颠覆了“转基因食品很安全”这个假设的理论基础,好一副现代阿Q的模样,真不 明白他们为什么不去申请诺贝尔反转基因奖?
作科研多年,对转基因和小RNA多少有点了解。有人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没有定论,事实并非如此!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在《关于转基因食品的 20个问题》中表示:“目前在国际市场上的转基因产品均已通过由国家当局开展的风险评估。这些评估是透彻的,它们未表明对人类健康有任何风险。” 联合国粮农组织则在《粮食及农业状况,2003-2004》报告中明确指出:迄今为止,在世界各地尚未发现可验证的、因食用由转基因作物加工的食 品而导致的有毒或有损营养的情况。数以百万计的人食用了由转基因作物加工得来的食品——主要是玉米、大豆和油菜籽——但未发现任何不利影响。
小核糖核酸(small RNA)是指由19-24个核苷酸组成的核糖核酸。主要功能是在转录和转录后水平上调控生物体内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等。小核糖核酸又 主要包括3类,其中的一类就是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miRNA)。从1993年首个小RNA在线虫中的发现开始,到2002年第一个 植物小RNA的发现,这类RNA引发了国内外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与高度重视。
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包括两大类核糖核酸(RNA),一类是编码蛋白质的RNA,亦称信使RNA(mRNA);另一类是非编码RNA(non- coding RNA, ncRNA),它们不编码蛋白质。非编码RNA又包括很多种RNA,如tRNA, rRNA,小核糖核酸(small RNA)等等。这些非编码RNA在细胞内参与基因转录、信号转导、RNA加工与修饰等等多种功能,因此在调控生物的生长发育、抗逆反应等方面发挥 着重要作用。
微小核糖核酸(MicroRNA, miRNA)包括有很多成员(核苷酸序列不一样),主要是由非蛋白质编码区的基因组(DNA)序列转录而来。微小核糖核酸有较高的稳定性,不易被核糖核酸 酶及一些不利环境条件所降解。这与编码蛋白质的信使核糖核酸(mRNA)不稳定、易被核糖核酸酶及一些不利环境条件所降解的完全不同。
微小核糖核酸在植物和动物中调控基因表达的机制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也存在不同。在植物中,微小核糖核酸调控的靶基因是与其核苷酸序列几乎完 全匹配的基因。在动物中,则只要部分序列匹配,就有可能成为微小核糖核酸的靶基因。现在研究中发现的食物中的一些微小核糖核酸能影响哺乳动物中一 些基因的表达,说明植物中的微小核糖核酸进入动物循环系统后,可以发挥类似动物本身微小核糖核酸的功能,但这种研究结果并不说明现在的转基因植物 存在风险。
现在许多人有Bt恐惧症,其实转基因技术在农作物育种上的应用实际上还有许多其他重要功能基因,如抗逆、营养改良等,已取得重要进展。就拿 Bt转基因作物来说吧,那是转入一段“编码蛋白质的DNA序列”,而不是“编码微小核糖核酸的DNA序列”。它们在转基因作物中都是先转录成信使 核糖核酸(mRNA),然后翻译成蛋白质。当人或动物取食这些转基因作物或产品时,会吃到这些基因的信使核糖核酸和这些基因编码的蛋白质。对于 Bt蛋白,我们已经很清楚它们对人体没有危害;对于信使核糖核酸,如前所述,由于它们很不稳定,很容易被人或动物无处不在(如唾液等)的核糖核酸 酶所降解,因此也不会造成危害。尽管有研究表明,食物中的一些微小核糖核酸能影响到哺乳动物中一些基因的表达,但是就目前转基因作物中所利用的是 编码蛋白质的基因而言,这种风险并不存在。
任何新兴技术的发展都是在争议中不断发展和完善,转基因也不例外。全球转基因作物规模化应用已逾14年,全世界每年上亿公顷土地种植转基因作 物,每年数亿人群食用转基因食品,迄今尚未发现确有科学实证的转基因食用和环境安全问题。经过十几年的发展,转基因作物育种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和 显著的生态效益已充分显现,其推广应用速度之快更创造了近代农业科技发展的奇迹。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持续增长一直伴随着时起时伏的转基因安全问题 的争议,由此更显示出转基因技术的强大生命力。你可以反对转基因,也可以不接受转基因,但借转基因哗众取宠,甚至危言耸听,就是你的不对啦。转基 因技术及其产业发展是大势所趋,不可阻挡。利用转基因技术造福人类、是科学工作者的责任所在,任重而道远!(王志兴)
[责任编辑:贾志光]
http://world.gmw.cn/2012-03/13/content_3754344.htm
120313 法制日报 统计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共消费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2012-03-13 11:12:13 来源:法制日报美转基因食品:风光无限却官司不断
两会期间转基因食品是热点话题之一。转基因食品在全球范围都存在着广泛争议,美国民众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也不乏担忧。不少专家和组织呼呼对 转基因食品进行科学的研究鉴定,甚至对美国转基因种子公司巨头提起了大规模诉讼——
[统计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共消费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制图/李晓军
你会吃转基因食品吗
“你会吃转基因食品吗?”这是美国民调中的一个新鲜话题,对此60%的受访者表示可以接受转基因的蔬菜、水果和谷类,而对于转基因的肉类和鱼 类,则只有30%的人愿意尝试。
为确保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民众也期待政府的说法。美国环保署作为职能部门之一,要求农场主至少种植20%非转基因的玉米,以尽可能降低基因遗 传带来的病虫害风险。
而早在1999年10月,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的生物技术协调官员詹姆斯・马里延斯基在众议院基础科学小组举行的听证会上就表示,美国食品与 药品管理局将采取严厉措施保证消费者的食品安全,该机构对转基因食品的评估程序是可以令人“放心的”。1992年的政策也表明,如果转基因食品所 含的物质与其他食品有显著不同,或者转基因食品包含潜在的变异源,那么这些转基因食品将被贴上标签。
马里延斯基还说,转基因技术能让生产者向公众提供“更好的产品”,也能让公众有更多的食品选择。
转基因食品犹抱琵琶半遮面
纷纷扰扰中,转基因食品对公众可谓“犹抱琵琶半遮面”。在美国超市琳琅满目的食品中,你很难发现有“转基因食品”的标签,多数民众对这种食品 也缺少足够的认识。但事实上,民众每天都以大量的转基因食品作为盘中大餐。统计显示,美国人过去10年总共消费了3万亿份转基因食品。
美国从里根时代就开始研发转基因食品,老布什时期转基因食品获得了根本性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之后,转基因食品在美国市场开始大行其道。
1992年5月,时任副总统奎尔领导的“竞争力委员会”将转基因作物确立为促进美国出口的新兴产业。奎尔宣布“改革并简化”转基因食品进入市 场的程序,以便绕开“繁冗复杂的监管”。
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随即出台相对宽松、有利转基因食品发展的政策。该机构宣称,只要转基因食品生产商确认产品是安全的,那么这些转基因食品 就可以被视作“公认安全”。美国食品与药品管理局没有对转基因食品提出安全性评估的要求,对产品是否应该贴上“转基因食品”的标签也未作硬性规 定。
到2000年,美国在全球转基因食品领域独领风骚。在13个对转基因作物进行市场化种植的国家中,美国的产量占到68%,阿根延、加拿大的产 量分别只有23%、7%。
大力宣传推广转基因食品
美国是转基因食品研发和消费大国。上世纪90年代早期,在政府“有利出口”的政策鼓励下,转基因食品获得飞速发展。然而,人们对转基因食品这 一“新鲜事物”多少有些不安。
支持转基因食品的专家们为此展开强大的宣传攻势,向世人描绘了转基因食品的种种好处:在全球人口突破60亿、粮食供应日趋紧张的情况下,转基 因食品有利于缓解全球粮食需求;转基因作物有较强的抗病害虫性能,能适应灭草剂的环境,其产量能得到有效提高;某些转基因作物还具有高强的抗冻 性,把从一种深水鱼体内提取的抗冻基因注入烟草和土豆作物中,它们在低温条件下的损害率大为降低。
1997年至1999年是美国转基因食品发展的“黄金时期”,3年内美国近四分之一的农业用地转向种植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达到7000万到 8000万英亩,全国三分之二的加工食品由此成为转基因食品。从1996年到2000年,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的种植面积也从430万英亩大幅扩 展到1.09亿英亩,现在更达到1.67亿英亩,比两个英国的领土面积还要大。
大豆和玉米是美国种植最广的转基因作物,两者在所有转基因作物的种植比重中一度占到82%。2010年的数据显示,全美种植的70%的玉米和 95%的甜菜都是转基因作物,美国和加拿大两地90%的油菜也都是转基因作物。
专利保护引发科研困境
在美国转基因食品始终戴着专利权这一“华丽的面具”。
在美国要进行转基因食品的科学研究,必须从转基因种子公司获得转基因种子和研究许可,但这些公司哪会容许对其不利的科学报告出炉呢?
转基因公司以专利权决定转基因食品命运的做法,引起美国不少专家的质疑和不满。2009年,曾有26名农作物科学家联合向美国环保署状告此 事。
“如果一个公司可以控制原本属于公共领域的研究成果,它就可以减少任何研究可能得出的对其不利的负面结果。”明尼苏达大学的昆虫学家肯・奥斯 特里当时说。但为了避免得罪转基因产业的公司巨头,影响到今后的研究机会,上书的绝大多数专家采用了匿名方式,奥斯特里是3个勇敢署名的专家之 一。
转基因种子能成为专利申请的对象,源于美国最高法院20多年前的一个判决。沙克拉巴提当时发明了一种可以溶解原油的转基因细菌,并为此申请专 利,但申请被美国专利局驳回。专利局认为依据美国宪法第101条,“活着的生物”不能作为专利申请对象。这一结果随后被关税和专利上诉法庭推翻, 美国专利与商标局局长戴尔蒙德将沙克拉巴提告上了最高法院。
1980年6月16日,美国最高法院裁定,支持上诉法庭作出的判决,这是美国首次对出于商业化目的为“有生命的物体”申请专利作出的法律仲 裁。
目前,美国政府对转基因食品总体上持支持态度。2011年,奥巴马政府准许一批新的转基因作物进入市场,包括一种转基因牧草和乙醇玉米。
但反对转基因食品的声音依然不绝,有人甚至发起“阻止转基因入侵”的网站。这些反对者称转基因食品存在50种危害,从50年来生化污染对环境 和人体造成的危害可见一斑,现在41%的美国人在有生之年都有患上癌症的潜在风险。
专家为此给民众支招,称如果要食用转基因食品,对西红柿、土豆、大豆和玉米等8种食品要“精心挑选”。或者尽可能地选择有机食品,特别是日常 食用的苹果、芹菜、草莓、桃、菠菜和葡萄等。不过,美国的有机食品通常比非有机食品贵出3倍,在经济依然不景气的今天,大多民众将无法“拒绝”转 基因食品。
一个转基因种子公司的诉讼大战
美国的转基因种子公司的确不可小觑,孟山都公司即是这一领域的佼佼者。孟山都公司生产的转基因农作物种子,在全球的市场占有额达到70%到 100%,美国本土市场90%的转基因种子都出自该公司。
孟山都公司虽在转基因食品领域风光无限,却也有无尽的烦恼,反对转基因食品的民众和组织屡屡提起诉讼,矛头都指向孟山都公司。
2011年3月,由农场主、种子公司和有机农业组织组成的60名原告集体控告孟山都公司,对其享有的转基因种子专利权提出质疑,并要求孟山都 公司将所有的转基因产品贴上标签,此案由位于纽约曼哈顿的联邦法庭受理。
到了6月,原告方扩大到83名,他们声称要组织百万人声讨孟山都公司。孟山都公司则轻描淡写地回应说,如果你想拒绝转基因食品,就去吃有机食 品好了。
原告之一的唐・帕特森日前撰文称,这是一起首次针对“转基因农业科技”的诉讼,原告方将向公众证明,转基因农业除了能创造短期利益和提供政治 献金外,并不能发挥公共效能。
帕特森称,转基因农业在专利权名下被大公司垄断,这些拥有专利的公司可以“合法地”决定开展什么样的研究、由什么人来进行研究以及研究结果是 否要公诸于众等。
帕特森列举了转基因食品的种种危害。他说,英国研究员阿帕德研究发现,吃过转基因食品的动物会发生变异,而美国还没有就此展开正式的研究。转 基因食品的危害可能不会立即显现,但其长远危害不容忽视。欧洲的研究表明,仓鼠和老鼠在转基因食品的作用下,第三代的寿命明显缩短。
帕特森表示,在转基因作物不断增多的情况下,有机作物无法对转基因“绝缘”和“免疫”。譬如,苜蓿是全美继玉米、大豆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作 物,苜蓿通过蜜蜂来传授花粉,有植物病理学家发出警告,如果转基因问题得不到有效控制,美国的苜蓿大约在5年内都会变成转基因作物。
然而,转基因食品的支持者却指出,当前并没有明确的科学证据表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会造成“切实危害”,人们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大可不必过于 担心。
官司还没有了结,不过人们相信,法庭难以作出澄清公众疑惑的判决。只要争议依然存在,孟山都等公司就有打不完的官司。(记者邹强)
http://health.gmw.cn/2012-03/25/content_3832934.htm
120325 农业部 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破1.6亿公顷
2012-03-25 13:09:48 来源:农业部—“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报告会在京举行
2012年2月9日,由中国农业生物技术学会和中国生物工程学会联合主办的“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商业化发展”专题报告会在中国农业科学 院举行,在京农业科研机构、有关管理部门及企业的领导、专家、技术人员和研究生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在题为“Overview of the Global Status of Biotech/GM Crops 2011 Global”的报告中,国际农业生物技术应用服务组织(ISAAA)主席Clive James博士全面介绍了全球转基因农作物生产的最新进展。2011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比2010年增加了8%,达到了1.6亿公顷。种植转基因作 物的农民数量达到1670万,种植转基因作物的国家达到29个。其中,美国仍保持领先地位,占全球种植面积的43%,但发展中国家势头强劲,种植 面积以相当于发达国家两倍的速度迅速增长。一个十分重要的动向是巴西成为2011年增长引擎,增长率达到20%。ISAAA预测,到2015年, 将有约40个国家的2000万以上的农民种植2亿公顷转基因作物。全球转基因作物产业化已经产生了巨大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为应对当前国际社会 面临的可持续性发展、减轻贫困和饥饿、环境保护等带来的挑战做出了贡献。
[责任编辑:贾志光]
http://world.gmw.cn/2011-02/23/content_1643129.htm
110223 新华网 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同比增10%
2011-02-23 14:27:52 来源:新华网新华网巴西利亚2月22日电(记者 刘彤)据农业生物技术应用国际服务组织(ISAAA)22日在巴西圣保罗发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比上一年增加10%。
该组织还表示,转基因技术如今已在现代农业中普遍采用,并且是世界农业增产的主要手段。转基因作物投入商业化种植15年来,全球转基因作物种 植面积累计已经超过10亿公顷。
ISAAA是一家追踪全球生物技术作物情况的非盈利机构,该组织主席詹姆斯・克莱夫在记者招待会上介绍说,2010年,全球29个国家的 1540万农民种植了共1.48亿公顷的转基因作物。自1996年至2010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的种植面积增加了87倍。
该组织的研究显示,转基因作物在发展中国家的种植面积已达全球的48%,并将在2015年完全超越工业化国家。
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转基因作物种植国家,去年共使用6680万公顷土地种植大豆、玉米、棉花、油菜籽、菜瓜、木瓜、苜蓿和甜菜。巴西则居 第二位,在2540万公顷土地上大量种植转基因大豆、玉米和棉花,去年的种植面积比2009年增加了19%。
转基因作物是对农作物的基因组进行改造获得的。目前市面上大部分转基因作物是具有抗病虫害或抗除草剂等能力的品种,有助于减少农药使用、提高 产量、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此外,利用基因技术去除过敏和有毒成分,或添加营养物质的新一代转基因作物正在发展中。
[责任编辑:张璋]
http://health.gmw.cn/2012-03/11/content_3742768.htm
120311 新华每日电讯 方舟子:转基因作物其实很环保
2012-03-11 14:11:5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方舟子:转基因作物其实很环保]
自去年抗虫害转基因水稻和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获得安全证书以来,媒体和网站上有关转基因作物的争论就没有平息过。近日抗虫害转基因水稻研发者、 华中农大张启发院士到中国农大做学术报告,遭到某些校外人士有组织的搅局,上演了文革式的一幕。搅局者高呼打倒“汉奸”“卖国贼”,甚至还朝张院 士扔了茶杯。一般人关心的是转基因食品是否安全,媒体也爱传播“美国把中国人当成小白鼠”“世博会禁止转基因食品”“转基因玉米让老鼠死绝”之类 的谣言吓唬人。但这属于低层次的争论。怀疑者主要是缺乏生物学知识的外行和另有用意的组织,并没有太高的技术含量。转基因食品在被批准上市前都已 经过了严格的安全性检测,其安全性获得了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科学理事会等国际权威机构的肯定,在学术界并无疑议。美国人普遍食用 转基因食品已有十几年的历史,迄今未发现一例不良反应。
转基因技术对环境的影响则是属于层次高一些的问题,在学术界内也会引起争议。但是对此的担心也是有意无意地被夸大了。经常被提及的是担心种植 了转基因作物后,其花粉与周围的其他植物、特别是该作物的野生种进行杂交,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担心转基因水稻的基因会“污染”了野生水稻,所 以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就不计划种转基因水稻。这其实并非转基因作物特有的问题。种植传统的作物同样有可能造成“基因污染”。例如杂交水稻的基因也 可能会“污染”了野生水稻,但是人们并没有因此就不在有野生水稻的地区种杂交水稻。和传统作物相比,转基因水稻不过是在原有的几万个基因中增添了 一个额外的基因而已,并没有造成实质性的差别,为什么对这么一个基因就那么担心呢?
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的可能影响被大为夸大,另一方面,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实际益处又经常被忽略。当前种植得最多的转基因作物主要是 两类:抗虫害转基因作物和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农民选择种植这两类转基因作物的原因是因为它们降低了生产成本,潜在的好处是有助于环境保护。抗虫 害转基因作物由于天生就能抵抗主要害虫的侵袭,种植它们大幅度地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减轻了农药对环境的污染和对生态的破坏,又减少了用于生产、运 输、喷洒农药所耗费的原料、能源和排出的废料。抗除草剂转基因作物能够抵抗草甘膦,这样农民就可使用这种广谱、低毒的除草剂来除杂草,而不必像种 植传统作物那样使用更有针对性、但是毒性也更大的除草剂。有人也许会问,如果什么除草剂都不用,那不是更环保吗?但是不用除草剂,就要靠耕作除 草,那样不仅费时费力,还耗费燃料,引起水土流失,反而破坏环境。
已研发成功、还未开始商业化种植的转基因作物品种中,有的对环境保护也大有好处。例如中国自己研发的植酸酶转基因玉米。这种玉米主要是要作为 牲畜的饲料使用。玉米中含有大量的磷,但是这些磷存在于植酸中,大部分没法被牲畜吸收、利用。因此牲畜以玉米为饲料,容易患缺磷症,为此往往要在 饲料中添加无机磷(通常用磷酸氢钙),不仅增加了成本,而且玉米中的植酸多数不被消化,随粪便排出,冲入河流、海洋,对环境造成磷污染,其后果是 使水体富营养化。植酸酶转基因玉米含有大量的植酸酶,能把植酸分解掉,这样牲畜就可以吸收、利用玉米中的磷,既降低了饲料成本,又减少了磷污染。 又如,美国将在2012年开始大规模种植抗旱转基因玉米,减少灌溉,对保护水资源也很有好处。
转基因作物对环境保护的益处是实实在在的,而它们对环境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从未发生过,即使发生了也不可怕。某些“环保组织”却把转基因作物 当成恶魔,竭力阻挠其研发和推广,这不是很讽刺吗?所以对这样的“环保组织”,完全可以称之为伪环保。
请本文作者与频道编辑联系,本网将尽快寄送稿费。
[责任编辑:贾志光]
http://world.gmw.cn/2011-08/22/content_2500711.htm
110822 环球时报 转基因食品中国西班牙待遇不同
2011-08-22 14:09:58 来源:环球时报西班牙人为何不怕转基因食品
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农业发展来说,生物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具。到2050年时,全球人口将增长到90亿,需要提供食物的人口增长了近一倍。更多人口将成 为中产阶级,他们需要更好的食物。我们要提高农业产量,就要提高现有土地上耕种作物的单产,因为我们没有额外的土地了。非常肯定的一点是,我们可 以利用技术提高产量,给这些人提供更多的食物。这些技术也能够使我们的环境变得更加具有可持续性。
我来自西班牙,我们已经有15年种转基因玉米的经验。现在西班牙有90%的饲料,还有很多产品或者食品,都是用生物技术作物生产的。欧洲对于 转基因食品做了很多测试,它们都是由科研机构或者科学家来完成。当生物技术刚刚在欧洲出现的时候,谁都不知道这种技术生产出来的食品是不是安全, 但现在可以肯定,生物技术是非常安全的,而且它们已经被广泛地应用并商业化。
时至今天,转基因技术已经发展了很长一段时间。如果你生活在欧盟,吃到的食品可能已经很难找到完全的非转基因食品了。我本人肯定也吃转基因食 品,我的家人也吃。我的弟弟因为有糖尿病,需要打胰岛素,现在胰岛素都是使用转基因方式生产的。所以在欧盟,作为一个正常人,都会吃到转基因食 物。
当欧洲的消费者看到转基因食品时,对这种新兴事物也产生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质疑是传统,也是应该的,毕竟这种技术只有短短15年的历史。在对 转基因产品进行了很多年的监管控制之后,大多数的消费者已经开始慢慢认识到,新技术并不那么具有争议性了,他们现在也开始购买。我们做过一个民意 调查,15年前大多数消费者都不相信转基因,但现在大部分消费者都已经相信了。
短短15年,欧盟采用了两种方式让人们逐渐接受转基因食品。第一种是监管的框架。他们要保证拥有一个非常好并且是基于科学的监管体制,监管任 何新出现的食品,不管是转基因还是非转基因的。第二就是给人们提供更多教育,给人们更多信息,让人们知道转基因产品是怎么回事。在这方面,欧盟的 转基因产业,还有利益相关方,以及欧盟的大学做得就特别好。他们不断给大众提供转基因技术信息。作为消费者来说,了解转基因产品最好的方式就是去 购买。
未来,西班牙还会开发各种各样不同的转基因技术,让消费者直接看到这些新技术给人们健康带来的好处,也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粮食。我想强调一 下,转基因不会转移到人的身上,这就像人的皮肤不会因为吃了一个红色的苹果就变红。
我希望中国朋友能够学习欧盟比较好的经验,更好地利用转基因技术,或者是转基因产品。同时,对行政注册进行更多监管。(作者:霍尔赫・德・萨 哈西班牙饲料生产企业联盟会长和欧洲生产企业协会理事会成员)
中国必须慎待转基因食品
我比其他读者更早看到霍尔赫・德・萨哈先生所写的“西班牙人为何不怕转基因食品”一文,当时大吃一惊,因为在我的脑子中,欧盟向来是反对转基因食物的急先 锋,英国人甚至还专门为转基因食物造一个新词叫“frankenstein food”,意指“恶魔食品”。记得前不久一名西班牙知名电视台的驻京记者与我聊转基因食品,当我问他对转基因食物的态度,比如“敢不敢吃转基因食物、喝 转基因牛奶”等问题时,他告诉我不敢,大多数西班牙人也不敢。
其实欧洲对转基因的真实看法要看覆盖面大的民意调查,最能代表欧洲民调的是欧盟晴雨表(Eurobarometer)。该民调2010年的调 查显示,欧洲民众与过去相比更加反对转基因食物了。2007年反对转基因食物的占58%,2010年上升到61%。1995年至2010年欧洲民 众对转基因食物的支持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目前强烈支持转基因食物的只占不到5%。不少国家民众对转基因食物的支持度呈剧烈下降趋势,最明显的是西 班牙。过去西班牙曾是欧洲相对来讲较支持转基因食物的国家,并且还商业化种植了转基因玉米,但最近5年,西班牙民众对转基因食物的支持度一直呈下 降趋势,目前支持者还不足20%。所以,“西班牙人不怕转基因食品”这个观点只能是萨哈先生个人的看法。
欧洲民调显示,欧洲人认为转基因食物不安全的占59%,认为对下一代也带来不安全的占58%,只有不到1/3的人认为转基因食物对经济有好 处,84%的调查民众对转基因食品有警觉。欧洲民调还有一个有意思的发现,就是并不是百姓不懂转基因技术,那些认为只要多向百姓宣传转基因食物、 科普食物就能赢得民众支持的看法是错误的。欧洲百姓清楚知道生物技术与转基因食物的区别,他们对能够在未来带来新药的生物技术革命其实并不反对, 只是反对转基因食物。
目前,全球对转基因食物最慎重的当属欧盟,即使美国多次在WTO把欧盟送到被告席也不为所动。当美国出于商业利益在世界大力推进转基因技术 时,欧盟一直是反对者。目前欧盟也是全球各大洲批准转基因品种最少、种植最少、管理却最严格的洲之一,只有少量用作饲料的转基因玉米与土豆种植。
欧洲对转基因食物进行严格的标签管理,规定含转基因成分的食品必须严格标明转基因成分,让消费者能够识别辨认。有些人据此认为我国也可以采纳 转基因标签方法,但我认为在中国难成行。主要原因是这种制度不但要求商家诚信度高,对监管部门的监管能力也要求严格。
目前我国对转基因作物的监管能力让人很不放心,以转基因大米为例,虽然主管部门多次声称我国并没有批准商业化大米种植,但不少调查机构却能够 在超市里轻易买到含转基因成分的大米。更奇怪的是,这样的案例已发现多起、持续多年却没有得到任何惩罚。前不久又爆出已被批准的玉米品种因含有转 基因成分而被主管部门静悄悄地收回。凡此种种,说明转基因食品管理在我国还有漫长的路要走。▲(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郑风田)
转基因食品安全 文汇 http://lihlii.blogspot.nl/2012/09/blog-post_22.html ; http://lihlii.posterous.com/162532003
转基因食品安全 文汇 02 http://lihlii.blogspot.nl/2012/09/02.html ; http://lihlii.posterous.com/02-57884
转基因食品安全 文汇 03 http://lihlii.blogspot.nl/2012/09/03.html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