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一芝】 如果不是製作這本節慶特刊,也不會知道原來台灣一年到頭竟有這麼多節慶活動。除了本刊所深入介紹的22個最有潛力國際化的節慶外,全台各地幾乎已經每週都有節慶活動了。 | | 台灣的節慶密度,已達到平均每5萬7000個台灣人就擁有一個節慶。大從9天8夜、超過150萬人次參與的大甲媽祖遶境,小到每年10月社區性的天母欒樹節,五花八門,無奇不有,雖不像其他先進國家動輒一年有3000∼5000個節慶,但以台灣的人均密度而言,堪稱已是名符其實的節慶之島。 還記得2007年《遠見》雜誌製作「第三代旅遊進化論:慢遊」時,我曾經採訪當年活躍在觀光領域、現已全心投入公益世界的公益平台基金會董事長嚴長壽。 他當初提出旅遊的三階段理論,第一階段是走馬看花,蜻蜓點水似地趕景點,在最短時間內,看完最多的東西,但什麼深刻印象也沒留下。 第二階段則是講究深度、要求體驗,希望在旅行過程能夠有知性感受,並在其中挖掘樂趣。第三階段,則是「Go somewhere,do nothing」去一個特定的地方,啥事都不做,旅行沒有目的,可能只是帶幾本書,找一個地方做幾天SPA,然後就回去。表面上看起來,節慶旅遊屬於旅遊的第二階段,但實際上卻是進步到第三階段前最重要的過程。 主要原因是,節慶旅遊比較專注深入,有的進入文化的探索和學習,有的則是追求屬於大自然的感動,能夠讓原本喧嘩與浮躁的心情,透過旅行慢慢地沈澱,相信有了節慶旅遊的經驗,才會懂得緩慢旅行的自在美好。 從節慶深入台灣庶民生活 原本以為國內節慶旅遊是台灣人專屬的權利,但這幾年在觀光局及各縣市政府的積極推廣下,很多節慶活動都開始看到外國人的身影。比如說,大甲媽祖的遶境隊伍裡,不難看到金髮碧眼的年輕人,拿著香亦步亦趨地跟著;每年元宵節都有超過700個日本人,參加天燈團跟著台灣人擠進平溪。 原因無他,節慶旅遊絕對是最能深入瞭解台灣的捷徑。沒有一種旅遊方式,比節慶旅遊更多元,能從民間習俗、宗教文化、藝文生活、地方特色,甚至是農特產等各面向,深層地切入台灣人的庶民生活。 本刊所報導的全台22個節慶,是由交通部觀光局所舉辦的台灣觀光年曆評選活動中脫穎而出的贏家。評審團裡唯一一位外籍人士,也就是知名節目外景主持人瀨上剛,來台定居20幾年,已參與過入圍觀光局決選的將近30個台灣節慶。 《遠見》採訪團隊親赴現場採訪時,也能看到商家貼著和他的合照,甚至連和評審們討論時,他還能講出一套參加節慶活動的教戰守則,讓許多土生土長的台灣人,不免汗顏。 … 想了解更多請點擊More 【更多文章請上遠見雜誌網 www.gvm.com.tw 】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