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asia Hu <hometown.kasia@gmail.com> 於 2011年12月29日下午5:53 �道:
2011年 12月 30日 07:282012,有关中国经济的三大疑问
JOSEPH STERNBERG2011 年初,中国经济的增长率超过9%。就在不久前,在2010年11月的首尔20国集团(G20)峰会上,中国刚刚举得了一场胜利:即中国应拿出更多行动促进 全球经济再平衡,从而展示自己是可靠的经济大国。由于美国经济低迷,欧洲进一步陷入一场看似无休止的危机之中,许多企业认为中国是一个重要的后备力量。
到了2011年底,世界的看法变得颇为不同。现在大家主要关心的是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近来许多企业开始提高警惕,资本也开始流出中国。2011年最终成了投资者和管理者对中国经济提出新的质疑的一年。
2012年会有很多人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中国能够实现转型,成功扩大内需吗?
虽 然这一问题事关宏观经济再平衡,但它对微观经济也有影响。当外国人说,他们"希望中国能加大消费量",他们其实想说的是能加大对外国产品的消费量。到目前 为止,外国消费品和重型设备厂商已经尝到了一些甜头。随着中国经济更加繁荣,中国人对洗发水、电池、计算机和拖拉机的消费量也在提升,这些产品中就有部分 是国外制造的。但 消费在经济中的占比仍然大大低于本应有的水平。增加消费品的消费量只能部分缩小这种差距。真正可挖掘的潜力在服务业。美国等国在服务业这一领域有较强的比 较优势,其对中国的出口原本可能大大增加。但中国政府仍然固执地封闭这一领域,其中有一部分是出于政治原因。就像谷歌(Google)在2010年发现的 那样,由于服务业助长了人际联系,它们可能会对专制国家形成威胁。Agence France-Presse/Getty Images
2011年,中国政 府在"十二五"规划中承诺扩大国内需求。那些认为这一转型能够实现的人说,如果中国政府这样承诺,那么它一定会找到某种办法确保承诺能够实现。但这种逻辑 适用于"扩大消费"一说吗?虽然投资主导的经济增长模式可以很容易地撬动杠杆(只要投资是由一系列与国家相关的企业进行的),但真正的国内需求却是由中国 14亿消费者说了算的。
中国企业的可信度有多高?
近来,许多西方投资者对在加拿大、美国或欧洲上市的中国 企业存在的欺诈风险提高了警惕。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urities and Exchange Commission,简称:SEC)对"反向并购"这种上市手法的谴责引发审计方辞职、会计不合规的指控以及市场出现卖空狂潮,并在这种情况下演变成了 一系列上市公司被摘牌,股东提出诉讼以及监管机构展开调查的事件。
其中有些公司可能纯粹是骗子公司。但对于其他很多公司来说,一种似乎有 道理的说法是,这些公司是合法公司,但他们不得不将自己装扮成骗子公司,以适应中国令人窒息的监管环境。这种说法是对目前为止最有名的涉及在加拿大多伦多 上市的嘉汉林业(Sino-Forest)的丑闻的一种大度解读。该公司设立复杂的公司结构的初衷可能主要是为了保护在中国缺乏正常产权保护的林业资产。
花 几分钟思考一下,这到底意味着什么。中国最具创业精神的公司为什么要在海外上市?他们为何无法在国内获得充足的资金?这些公司认为光明正大地经营竟如此困 难,这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又意味着什么?在一个鼓励(甚至迫使)公司伪造账目的监管体系的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经济是否可持续?
印尼又是什么情况?
2011年一个出人意料的主题是,投资者对印尼的兴趣持续增强。鉴于印尼6%的经济增长率和随着经济增长加速而逐渐显现的庞大潜在消费者基础,投资者青睐印尼并不足为奇。突然之间,投资者似乎不像过去那样因雅加达臭名远扬的交通拥堵和猖獗的腐败行为而踌躇不前了。
随着投资者重新发现了中国之外亚洲其他地方,"印尼故事"只是一种更大趋势的一部分。泰国正在努力从洪灾中恢复之际,该国也将大力欢迎外国投资者的进入。低端制造商则开始转向柬埔寨。
印度今年的反腐行动揭示出公众对政府的日益不满,这可能推动政府有朝一日制定更加鼓励竞争的经济政策。外国企业正在等待进入印度的首个机会。
如 果日本加入《泛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贸易协议为外国企业创造了新的机遇,即使是顽固守旧的日本可能也会很快成为外国企业重新考虑的对象。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中国不能 再指望自己是唯一一个吸引人的希望之地了。
这些问题并不一定预示着2012年中国会硬着陆。不过,这些问题确实表明,在新的一年中,企业和投资者将以更具批判性的全新眼光看待中国。最重要的问题是:中国怎样才能经受住这样严格的审视?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
您收到此邮件是因为您订阅了 Google 网上论坛的"参考消息(G4G)"论坛。
要向此网上论坛发帖,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googlegroups.com。
要取消订阅此网上论坛,请发送电子邮件至 go2group+unsubscribe@googlegroups.com。
若有更多问题,请通过 http://groups.google.com/group/go2group?hl=zh-CN 访问此网上论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