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財團法人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簡稱國合會)派出創會以來第一位海外技術團女性團長許慧玲。任職國合會14年,許慧玲派往我邦交國馬紹爾群島共和國前,早已歷練過技術合作處、人道援助處、國際教育訓練處等不同單位。每每隨團視察,許慧玲見到技術團的援助事蹟,心生嚮往。「見到技術團實際幫助當地人,是很有成就感的一件事。」許慧玲說。
前往第一線,許慧玲的觀察和體會更加深刻。當年任職技術合作處前往馬紹爾時,樂天知足、隨遇而安,是許慧玲對當地居民的第一印象。但伴隨而來的疑惑是,「為何他們平均壽命不長?」
後來她才發現,馬紹爾物資匱乏,加上島上農作有限,居民大量仰賴進口食品,飲食少有蔬果,因此三高、糖尿病等健康議題困擾居民。許慧玲由此更加肯定技術團派駐馬紹爾的角色與功能。
目前,國合會技術團在島上擁有一座「蘿拉農場(Laura Farm)」,不僅提供種苗,協助馬紹爾居民自行栽作蔬果,更執行了畜牧計畫,農場內養有二、三百頭豬隻。
儘管派任馬紹爾短短不到3個月,不少想法已在她腦海浮現。「期待將『綠色農場』的概念推行至蘿拉農場」,許慧玲解釋,綠色農場其實正是「零排放」的概念。
例如可能造成環境污染的豬隻糞便,經過循環利用可以作為堆肥;耕作時拔除的雜草、樹枝,也能再次利用;而島上仰賴石化燃料發電,不僅成本高昂,也存在污染問題。未來馬紹爾國合會團部,也希望引入太陽能發電模式。「若能成功推動綠色農場,將發揮示範作用,吸引當地居民一同加入。」許慧玲滿懷期待地說。
國合會協助當地居民販售農產品、每個月定期2次舉辦的農夫市集活動,也讓馬紹爾居民對台灣有更多近距離的接觸與認識。上回,許慧玲就將當地盛產的青木瓜烹調成排骨湯,不僅引起他們滿滿好奇,甚至有民眾返家後親自試作料理,向他們分享心得。
從過往身居內勤、輔助的被動角色,一躍前赴第一線,許慧玲感到最滿足的,依舊是見到邦交國民眾真正受到援助的時刻。
貢獻專業,牽起台瓜情誼
女性的身影,更早已是國合會每年派出的海外服務志工團不可或缺的角色。
2014年,在花蓮門諾醫院壽豐分院擔任營養師的李欣庭,就遠赴尼加拉瓜協助當地兒童燒燙傷救護協會(APROQUEN)。
李欣庭畢業於台中中國醫藥大學營養學系,在醫院工作了4年後,打算短暫充電休息,得知國合會正在徵選海外志工,決定貢獻專業,加入援外的行列。
出發前,李欣庭不僅對尼加拉瓜一無所知,當地使用的西班牙語更是一句都不會,而以為派得上用場的營養專業,也因兩地機構性質不同,無法發揮所長。在台灣,李欣庭平日負責的工作,屬於長照與老人照護領域,而APROQUEN的病患,不但多數是兒童,也多半是燒燙傷重症患者。「年齡層不同、病情也大為不同。」
儘管李欣庭深知能夠貢獻專業的機會有限,進入APROQUEN也只是在一旁陪同當地營養師巡視、整理資料,她沒有放棄任何發問的機會。遇上不熟悉的兒童營養問題,李欣庭就跨海向熟悉相關領域的台灣同學求助,並靠著翻譯軟體,一字一句翻譯為西班牙文,再與機構營養師溝通。長期第一線的觀察,許許多多的問號,開始在她的心中浮現。
「究竟是國情不同,亦或所學專業認知有異?」李欣庭每每在現場見到與所學不同時,心裡總是如此充滿疑惑。直到有一次,一組前來協助的美國約翰霍普金斯醫院醫療團提出了同樣的疑惑,李欣庭才放心知道幾個月來的判斷並沒有錯誤。
她將觀察所得集結統整,向APROQUEN執行長匯報,提出改善方案,並從三大方面著手。
第一,是強化機構人員營養學相關專業,得以即時作出評估;第二,將複雜的評估表單簡化,提升第一線人員填寫表單的意願,落實病情管理;最後,則替APROQUEN設計表單化、循環式的營養食譜。營養師只須依據病患所需,擬訂好熱量、進食方式等條件,就能選取適合的菜單。此舉不但省去了設計菜單的時間,對於負責烹調的廚房,也能有效控管成本。
從無到有,李欣庭從原本只是從旁輔助的志工角色,升為協調護理、照護等部門的協調負責人。雖然和最初自己設定的角色不同,所幸之前4年門諾醫院的歷練適時派上用場,過去任職門諾醫院壽豐分院時李欣庭也時常接受總院受訓後,獨自回到分院,整合相關人員推動業務。對她而言,類似的角色並不陌生。
身為APROQUEN第一位台灣營養師,因為李欣庭,機構裡頭的員工變得更加關注台灣。
有時在醫院遇上尼加拉瓜民眾問起敏感的兩岸議題,不消李欣庭出面回答,其他同事便會挺身而出,替她主動解釋;而2015年,台灣發生八仙塵爆重大意外,造成近三百位民眾燒燙傷。APROQUEN隔海聽聞消息後,不但密切關注,甚至主動和我國駐尼加拉瓜大使館、台灣燒燙傷非營利組織陽光基金會連繫,表達提供協助之意。
因為李欣庭,更加深了台、尼兩國人民的友誼。經過一年的共事,APROQUEN的同事還在她工作的最後一天,悄悄策劃了一場驚喜派對。原本李欣庭以為派對活動只是為了替同事慶生,沒想到一到現場,才發現同事替她策劃一場「文化交流日」,不僅邀請舞龍舞獅表演,還邀請李欣庭換上尼加拉瓜傳統服飾。返台雖已一段時日,但這幕情景仍讓李欣庭念念不忘。
加勒比海的朗誦聲
遠在加勒比海的聖文森,2014年同樣出現了一張年輕的台灣臉孔。
1990年出生,就讀台灣師範大學應用華語文學系的蕭安惠,畢業後即在私人語文中心任教,擔任華語教師。教授外籍學生語文,對她一點都不陌生。
出發至聖文森前,這座人口僅有十多萬人的熱帶小島國,在蕭安惠的想像中,是一個碧海藍天白雲的世外桃源。兩年多前,蕭安惠來到聖文森社區學院,成為第一位華語教師後,平日難以接觸亞洲文化的聖文森居民也得以認識台灣。
因為初次到來,異文化的趣聞也時常發生。聖文森民眾大多是自然捲髮,有學生見到直髮的蕭安惠,拋出的第一個問題竟是「老師,我可以摸摸妳的頭髮嗎?」這段經歷說來有趣,更多時候是蕭安惠在聖文森二年多華語教學的體會。
蕭安惠表示,聖文森當地亞裔人士本來就不多,鮮少有機會接觸,更遑論學習中文。因為聖文森社區學院將華語列入必修課程,三十多位學生中,雖然不乏主動學習華語的學生,許多人對中文其實一無所悉。
為了引發學生對學習中文的興趣,蕭安惠時常在課堂上安排影片欣賞及輔助教材,將台灣特色小吃、文化融入教學當中。
聖文森人有禮和善,即使相互不熟識,路上彼此見了面,打聲招呼、說聲好的禮節,早已根植在文化當中。因此,蕭安惠就以此發想,特地向學生介紹台灣的招呼語,「呷飽沒?」。不僅帶他們認識華語,也趁此向他們介紹「飲食」在台灣社會的重要性,也讓他們更認識台灣文化。
來到聖文森,對早已習慣台灣生活的蕭安惠,也有了一番不同的文化衝擊。即使一來到慢節奏的聖文森時,蕭安惠也花了好一段時間適應,但也讓她變得有耐心、學習放慢步調。
經過20年,國合會對國際社會援助的腳步未曾停下,有了她們的加入,援外版圖也將有全然不同的風貌。
(本文摘自光華雜誌106年2月號)
加勒比海的聖文森,學生熱情,不少人更已來到台灣學習中文。(蕭安惠提供)
李欣庭(右一)遠赴尼加拉瓜協助兒童燒燙救護協會,以專業、熱情牽起了 台、尼兩國情誼。(李欣庭提供)
尼加拉瓜兒童燒燙救護協會的病童經過診治,露出笑靨。(李欣庭提供)
國合會第一位海外技術團女性團長許慧玲(中立者),派駐馬紹爾短短不到3個月, 和當地民眾一同開心參加農夫市集。(國合會提供)
未來許慧玲希望將技術團設有的「蘿拉農場」打造成綠色農場,將節能、減碳等綠能觀念帶給當地民眾。(國合會提供)
看見小丑醫生到來,尼加拉瓜兒童燒燙救護協會的小朋友, 開心的高舉雙手歡呼。(李欣庭提供)
擔任國合會海外華語教師的蕭安惠,靈活地將台灣風情融入課程當中。(駐聖文森大使館提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