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雕塑記錄台灣
拐進台北市林森北路9巷內,一眼就能看見比圍牆還高上一尺的吳鳳騎馬像,這是雕塑家蒲添生(1912-1996)的故居,四周都已改建成公寓式的住宅了,獨獨他的故居像山凹似的還維持平房的日式宿舍建築。
蒲添生是台灣近代重要的雕塑家,師承日本當代雕塑大師朝倉文夫,蒲添生在他的門下習得西方的雕塑思維並接受紮實的訓練。1941年,顧念家鄉雕塑界的發展,蒲添生辭別恩師回台貢獻所學。經岳父陳澄波的引薦,他創作了台灣第一尊孫中山銅像。在政治環境險峻的當時,蒲添生不曾屈就對藝術的堅持,他不懼性命威脅,不肯為蔣中正的戎裝銅像加上軍帽;也曾不肯視藝術創作為工程招標案,而在于右任銅像籌備會中拂袖而去。
但藝術家也必須屈從現實生活的嚴苛,蒲家有6個孩子嗷嗷待哺,唯有靠著替政商名流鑄造半身胸像,才得以養活家人。岳父陳澄波在二二八事件中罹難,身為受難家屬,處在有太多不得已、不能說的年代,他堅持以藝術正面迎戰世間的曲解與抹黑。「父親曾言『藝術振家邦』」,三子蒲浩志說,蒲家人因此選擇用最熟悉的方式──藝術,走出傷痛。
蒲家後進的繼承者,長子蒲浩明繼承了父親的衣缽,作品曾5次入選法國沙龍展。孫女蒲宜君從8歲就展現了超人的藝術天分,是位已6度入選法國沙龍展的新銳雕塑家。
蒲浩志退休後,經營「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那個曾偷拿父親的印章修改志願的孩子,被父親強迫讀了理工科,畢業後在中鼎工程工作31年,蒲浩志喃喃地說:「或許冥冥中就注定了。我15年的設計師經驗、16年的業務生涯,使我比蒲家的孩子更勝任館長的職務。」
蒲浩志花了5個月的時間整理父親的作品集,並將故居以雕塑紀念館的形式對外開放,展示父親的畫作、心愛的搖椅、每天都要嚐一口的台灣啤酒。故居裡三代人生活的軌跡隨處可見,祖孫三代的作品交錯地展示著,工作室的牆上掛了一幅祖孫捏土互動的照片,蒲浩志還略帶驕傲的秀出父親為6歲的他抱著小狗的塑像。
堅持以藝術為紀念館維運的主軸,蒲浩志舉辦盲人雕塑體驗,且和台北大學合作學分課程,讓學生來學習基本雕塑,希望年輕學子能反饋經營故居的新想法。他還說服奇美博物館收藏父親的《運動系列》、把父親的作品《詩人》進行二次創作,一刀切下,只留詩人的頭部與撐著頭的手,維持著奇幻的平衡,再放大為2尺高,命名為《詩人局部》,成為成功大學光復校區內的公共藝術。
故居的保留讓家族的藝術傳承有了基地,更重要的是把父親的精神讓更多人知悉。蒲浩志說:「父親在世時,舉辦過4次展覽,而我在開館的6年間,已籌劃了29次展覽。」
紀念館開館的第4年,蒲浩志的努力有了小小的回饋,台北捷運的地圖上,善導寺站旁標註了「蒲添生故居」5個字,這讓他高興了許久。但蒲家還有更大的理想,美術館和雕塑公園都在規劃的藍圖中,讓人引頸期盼。
以音樂關懷社會
「獨夜無伴守燈下,春風對面吹,十七八歲未出嫁,看著少年家……」,這歌詞、這旋律,不管您聽的是原唱純純小姐的版本,還是江蕙詮釋的待嫁女兒心,或是新世代陶?R&B的慵懶節奏,不變的是,這首出自台灣一代詞人李臨秋(1909~1979)筆下,描寫少女憧憬愛情、羞澀心境的歌曲,始終在不同世代傳唱著,也是許多旅外的遊子都琅琅上口的台灣歌謠。
李臨秋成長於因茶葉出口而繁華的大稻埕及台灣文化協會成立的三?年代,自由、民主、平等的思維衝擊著年輕氣盛的他。1933年,25歲的他創作了《望春風》,描寫在傳統社會下,男女不平等,婚姻不自主,女性對愛情的憧憬。女孩細膩的心思藏在「聽見外面有人來,開門甲看覓」的動作中,「等待何時君來採,青春花當開」又躲了那一丁點漢文學「傷春」的哀愁。1947年,年屆不惑的李臨秋,創作《補破網》,當時台灣社會因二二八事件造成族群撕裂,他以隱喻的方式,幽微地記錄著台灣社會發生的歷史,並希望用知識分子的力量再造往昔的好日子,結尾以「為著前途弄破網,找傢俬補破網」,最後再奮起的力道,鼓舞著社會民心。
「三分雅,七分俗」可說是李臨秋創作的風格,深厚的漢學底蘊源自家世的培養,為普羅大眾寫歌,則來自他的人文關懷。2009年,正是李臨秋百歲冥誕,大稻埕公園內,以他創作《望春風》的情境為景,他坐在長椅上,在淡水河畔一邊賞暮色,一邊寫作。這姿勢是李臨秋的六子李修鑑特別挑選的,不希望是傳統雕像直挺挺的立姿,而是降低成一般人容易親近的高度。雕像完成後常有孩子們爬上李臨秋的背上,一幅祖背孫的情景,恰如他的歌給人的親切感。
西寧北路的故居也以預約導覽的方式開放了。李修鑑原汁原味的保存了老房子的歲月與滄桑,窄小的木樓梯,上樓會發出嘎嘎的聲響,壁上的青苔就讓它成為天然的畫作,許多日常品的收藏也成了當前了解過去生活的證據。
採訪當天,我們圍坐在李臨秋當年創作《望春風》的桌子,李修鑑說起父親寫作的儀式,當母親上市場買了酒跟夜來香,孩子們就知道爸爸晚上要寫作,要早早洗洗睡。李修鑑展示著父親三件式的溫酒杯,他說,米釀的酒要先溫過,酒香才能散發出來。外壺裝熱水,內壺盛酒,小茶杯再蓋上,悶個3分鐘,馬上酒香四溢。一支禿筆,伴著他最愛的紅露酒,開始把生活中的聽聞落筆成文字。
李臨秋一輩子生活的大稻埕,雖已繁華落盡,卻還是讓人流連忘返;老台北城一再被述說的故事,李臨秋故居更是拼圖不可缺的一角。我們採訪的兩個小時內就有4組文史導覽團隊造訪李臨秋故居,導覽員唱著《望春風》、《四季紅》,一邊跟學員解說李臨秋的故事,這不就解釋了故居保存的價值嗎?
以舞蹈譜寫生命
中山北路二段的巷弄內,一棟雙併黑瓦的日式宿舍建築,這兒是台灣現代舞拓荒者蔡瑞月(1921-2005)的故居,她曾在這兒生活、跳舞、創作,也開啟台灣社會認識現代舞的一頁。
16歲那年,蔡瑞月隻身到日本學習現代舞,當時這女孩在日本見識了世界級的舞蹈精髓,心中暗暗下了決心,要回故鄉台灣播下舞蹈種子。二次戰後,她搭上輪船回台,在船上創作並表演了《印度之歌》、《咱愛咱台灣》,這是台灣人最早接觸的現代舞。
但蔡瑞月回國後的社會氛圍詭譎,她相知相戀的夫婿雷石榆因政治因素被遣送回中國,她也因故身陷囹圄。經歷3年無妄的牢獄之災,出獄後的她不忘最愛的舞蹈,仍以教授舞蹈維生,同時不輟地創作,將自身的經歷隱身在一齣齣的舞碼中,用肢體控訴當局對人權的迫害。然而官方的監視無時無刻地存在,最終迫使她與兒子雷大鵬移居澳洲。
但,故事尚未結束。
1994年,蔡瑞月舞蹈社被台北市政府要求拆遷,文化界抗爭要求市府以古蹟身分保存這方深具歷史意義的空間。卻在將公告為古蹟的前夕,遭人為縱火。當時蔡瑞月為了重建舞作自澳返台,面對著焦黑的舞蹈社,她哽咽著道:「好像一個女兒過世了」。
但這位經歷太多命運磨難的舞者,在那個當口還是沉靜地向前行,身處在焦黑的廢墟中,繼續指導學生練舞。詹天甄有幸成為《印度之歌》的舞者,接受蔡瑞月親自指導,她回憶那時老師因為關節炎而行動不便,但她坐在椅子上,以手比畫著動作,神情宛如當年回台灣時對新世界懷抱憧憬與夢想。詹天甄又說起在老師的80大壽上,蔡瑞月突然想跳舞,於是就在路上轉起圈圈。這觸動了當時還年輕的詹天甄,這一生坎坷的舞蹈家,不論何時何地都可以享受舞蹈,這就是一生只想跳舞的蔡瑞月。
2005年蔡瑞月走完人生的路,故居的重建最終沒能在她有限的日子裡完成。2007年晚輩們以她的經典作品《牢獄與玫瑰》為故居命名,因此這個舞蹈基地有了與之相配又富勇氣的名字「玫瑰古蹟」。
2006年開始,蔡瑞月文化基金會籌辦「蔡瑞月國際舞蹈節」和「蔡瑞月文化論壇」,迄今已辦了第11屆,她們關注司法改革、社會公義、自由人權等議題,推崇在各領域為台灣奮鬥的鬥士,更以舞蹈撫平災後的傷痛,希望藉由舞蹈讓蔡瑞月所深愛的故鄉能夠更趨近於美好。
南方朔曾說這間屋子「是時代的淚痕」,歷經浴火重生,這空間曾是奉獻生命給舞蹈的蔡瑞月安身立命之所,更將是她的徒子徒孫實踐她捍衛人權信念的基地。
最動人的作品總在苦痛中淬鍊完成。哲人日已遠,典型在夙昔。走訪故居,懷想藝術家的風範,然後在他們的信仰與堅持中,獲得前進的勇氣,這就是故居保存的意義。
(本文摘自光華雜誌106年1月號)
《補破網》手稿。
蔡瑞月舞蹈社是「台灣舞蹈搖籃」,至今年輕的舞者還在這方歷史的空間留下躍動的身影。
蔡瑞月是台灣第一位現代舞者,圖為她身著《印度之歌》舞衣的劇照。(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提供)
蒲添生隨性的側臥在《運動系列》作品前,該系列記錄體操選手霎那間的姿勢,更見藝術家深厚的功力。(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提供)
蔡瑞月舞蹈社是台灣第一座以舞蹈為主題的市定古蹟。
1998年,蔡瑞月(右)與曾有一段師生情誼的石井綠在台相會。(本刊資料)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提供)
蔡瑞月舞蹈社遭人為縱火前的舊照。 (蔡瑞月文化基金會提供,楊士正攝)
大稻埕公園內,李修鑑與父親的雕像對坐,就像在進行一場父子對話。李修鑑把父親的故居保存下來,要讓《望春風》的故事繼續傳唱。
蒲添生雕塑紀念館館長蒲浩志致力於藝術觸覺教育的推廣。(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提供)
位在台北市西寧北路巷弄內的李臨秋故居,一樓因投資電影失利而出售償債,故只能從窄小的木門拾階而上,一探一代詞人的生活起居。
蒲家三代都是雕塑家。圖為蒲添生─《懷念》。(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提供)
撒烏瓦知部落在「蔡瑞月國際舞蹈節」記者會上的文化遶行活動儀式。
蒲家三代都是雕塑家。 圖為蒲宜君─《小舞者系列之1》。(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提供)
公媽廳前的桌子是李臨秋創作《望春風》的地方。
蒲家三代都是雕塑家。 圖為蒲浩明─《馬女》(蒲添生雕塑紀念館提供)
蒲浩志與父親自畫像合影,蒲添生也在這挑高七米五的工作室中完成許多精采絕倫的作品。
蒲添生故居一隅,圖為1958年蒲添生入選第一屆日展的作品《春之光》。
牆壁上掛滿了李臨秋過往生活照與畢業證書,讓人睹物思人。
昭和12年《望春風》的商標登錄。
曾是藝術家生活的一景一物被保存了下來,也留下了他們的故事,供後人駐足思想。
曾是藝術家生活的一景一物被保存了下來,也留下了他們的故事,供後人駐足思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欢迎回帖各抒己见!